魁首進來,說啥的都有,有代表百姓勸劉承宗退軍的、也有倚老賣老希望他不要平添戰亂的,劉承宗都虛心接受,然後把人攆了出去。
最後就留了個領頭人叫殷如嶽,是高臺儒學的武生,年輕,也對局勢認識清楚,沒有亂說話。
劉承宗道:“我若會退軍,何必還要自青海起兵,如今既已佔領高臺,便都是我治下百姓,叫你們過來是商議如何安置人口恢復耕作,使吏民安堵,其他的話不必多言。”
殷如嶽點頭稱是,不過在他看來,這事也不是他能插上嘴的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大大方方地拱手道:“我等既已歸附,聽憑大帥吩咐就是。”
劉承宗聞言笑出一聲,知道是自己的做派把這個武生嚇著了,他擺手道:“沒什麼吩咐不吩咐的,我知道高臺百姓歸附我不是心甘情願,無非是更不願被強行遷離罷了。”
“當務之急是安置衣食無著的百姓,戰事當前,暫任你為工匠營千總,招人做工打造器械、運輸木石,由元帥府撥給營帳提供糧草,待戰後高臺編戶齊民均田分地,蓋房修屋。”
殷如嶽對這項任命非常滿意。
不在於他被臨時任命了個千總官職,而在於元帥軍的安置政策比明軍的強遷好得多……高臺的百姓並不多,但這裡土地不少,既有精耕細作的水田,也有廣種薄收的旱地,物產豐富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算壞。
這種情況下把人遷走,自然沒人樂意。
而元帥府的一貫分地政策,對殷如嶽來說就更有意思了,高臺原本有三千多口人、三十多萬畝地,其中還有軍田。
聽劉承宗的意思,是不打算在這繼續設立千戶所,要編戶齊民,那這三十多萬畝地它怎麼分啊?
只剩一千六百人了,怎麼分都有得分!
最關鍵的是他們這些原本要被遷走的人才是高臺籍的軍戶,那高臺城裡的兵都是甘州人。
正因如此,等第二天楊嘉謨再次登城,城外的軍隊還是軍隊,但在軍隊之外,田野上還出現了三座佈滿氈帳的圍城營地。
滿載木料石料的勒勒車正滿地亂竄著往營地內運送,幹勁十足的高臺百姓讓處處熱火朝天,拼了老命要為攻陷高臺千戶所盡一份力。
楊嘉謨知道,堅壁清野失敗的反噬來了。
也正是在這天,從肅州跑來的傳令兵抵達城外的圍城營地,是留圍嘉峪關的參將黃勝宵派人送來書信。
黃勝宵在信中對肅州參將胡志深不吝溢美之詞,這個看上去沒啥本事的原肅州衛指揮使還真能做出些事情。
六天前,胡志深單騎進了嘉峪關,三日後的清晨,守軍在黃勝宵部觀望中將軍旗擲下,遊擊將軍丁國棟下令關上易幟,開關獻降接受整編,嘉峪關宣告陷落。
僅僅一日之後,黃勝宵部在關牆內外拾炮子還沒拾完呢,整編八百降軍的肅州營已經在指揮使胡志深率領下開拔,僅僅半日,同樣以勸降手段使據守臨水驛的千總米剌印投降。
這會超編的肅州營已經被胡志深帶著奔赴前線了,估摸著再有兩天就能抵達高臺。
黃勝宵在信中建議劉承宗讓肅州營打頭陣,準確的說,是讓肅州營下轄的這個遊擊將軍丁國棟打頭陣,就那八百人。
至於原因,黃勝宵坦言也不算私人恩怨,就是氣人,黃勝宵作為元帥軍唯一一個從嘉峪關城門洞裡走進甘肅的將領,把嘉峪關看得清清楚楚,這八百人在關城裡頭是一點兒吃的都沒留。
黃勝宵羨慕極了,他們圍城,丁國棟就命人從關內徵了不少牲畜、糧食,圍困其間基本上沒正經交手,只是對著放了幾陣炮,後來連炮都懶得放了。
關內守軍一開始還有點提心吊膽,後邊也逐漸放飛自我,化鬥志為食慾,每天在關上哐哐乾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