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3部分

叢集的快速突擊,以及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現代“撞城錘”。由於時空關係的改變創造的新的作戰理論,產生了時人難以想象的作戰效能。以儘可能快的機動獲得最大限度的衝擊力。

《孫子兵法》進攻戰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兵貴神速。書中寫道:“進而不可御者,速也。”並對快速產生的衝擊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衝擊力,而機動力和衝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衝擊力也就越大。二戰初的閃擊戰依靠裝甲集團高速度、大縱深的突襲,產生的衝擊力在軍事史上堪稱空前的。

將精神之力轉化為戰鬥力,在閃擊戰理論中,精神對作戰的勝利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從西方的克勞塞維茨到東方的**,許多傑出的軍事家都十分關注作戰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其二為震懾。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作戰計劃之一名為“震懾”行動,其實在閃擊戰的設計中,“震懾”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戰時德國發起閃擊戰時其坦克數遠不如英法聯軍,甚至被稱為“窮人的戰爭”,然而“窮人”打敗了富人。在西線閃擊戰中,法軍大批部隊被震懾住,喪失了作戰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為什麼閃擊戰在二戰初期產生了巨大威力?為什麼二戰中的閃擊戰又均以失敗而告終?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頂點理論認為:“勝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一個頂點”。這個“頂點”,主要指的是作戰強度和作戰限度。由於頂點的存在,發起進攻的強者。到達頂點後。便會逐漸由強變弱。防禦的弱者,若注意積聚力量的話,將可能逐漸由弱變強。閃擊戰儘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力,但畢竟這個衝擊力有個極限,終究有個頂點。戰爭的最終勝負並不是單單取決於衝擊力,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要素。當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兵臨斯大林格勒時,由於戰爭的非正義性、自然條件的惡劣、後勤補給線的困難。特別是蘇聯軍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強大的國力、正確的戰略指揮、先進的軍事理論和現代化軍隊,以及美英和中國的支援等,使得閃擊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斯大林格勒到達了“頂點”,從而開始走向失敗。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閃電戰的兩大缺陷:第一,隨著裝甲機械化兵團的快速突擊和推進,完成主要的穿插合圍殲滅敵人的任務。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自己的補給線過長和兵力的分散。如果在形成合圍之時,包圍圈內有一支同樣強大的裝甲機械化兵團對你進行反突擊作戰,就會不可避免的突破其包圍圈。在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後期,英法聯軍曾經根據法國新任西線盟軍總司令馬克西姆。魏剛的指揮下發動的一次反突擊作戰。雖然結果是失敗的,但是魏剛恰恰抓住了閃電戰的一大缺陷。第二。就是如果對方擁有大的戰略縱深,有足夠的能力來吸收和消化你的閃電戰的進攻動能,根據《戰爭論》的頂點理論,你的頂點會提前到達。這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的中後期,我們能夠看到蘇聯的廣袤領土對德國的閃電戰還是有一個很好的吸收消化的效果的。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區域性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資訊科技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在計算機技術的武裝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已經遠遠超出二戰時地面的裝甲集團,體現出諸多的新優勢: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遠端精確打擊與火、力、快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