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張無可奈何,只有向幾個友好求救,好作應付。可是,由於二人平素太過驕恃,也沒有籠絡武將的工作,事到臨頭,自然無人幫忙。
而武則天在迎仙宮內,除了張氏兄弟外,身邊便只有御醫、掌管聯絡及衣食雜務的宦官、宮女等,宮內還有少數士兵擔當警衛,便連禁衛軍也不見一個。這種不設防現象,也是鮮有的情形。
這全無防衛的狀況,或許是武則天獨裁五十年的自信吧,認定當時是不可能有背叛者出現,致會採取放心態度,也許是因病讓她喪失警戒心。
其實武則天心中非常清楚,只要一日自己被神召去,正是張氏兄弟畢命之日,她沒為二人的安全做任何安排,就足以證明。打從一開始,二張的命運已早就註定了,為君主殉死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就是獨裁君主的無情。
宰相們現在最擔心一事,假若武則天親寫墨敕,要把皇位讓給張昌宗,該如何是好?雖則這機會是不可能的事,但再英明的君主也有一時胡塗,況且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也難免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來。
事到如今,唯一方法是使武則天退位,即使訴諸武力,也要擁立太子李顯為天子,復興李唐江山。
在這計劃中,有張柬之、崔玄暐兩位宰相,還有尚書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右臺中丞袁恕己等五人,並由老宰相張柬之擔任首領。
五人認為,若要事成,必須要掌握軍權,這是最重要不過的事,他們的目標,便是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張柬之又分別推薦桓彥範、敬暉和右散騎侍郎李湛為左、右羽林將軍,使他們掌握禁軍。
這次行動是高度機密,即使父母妻兒也不洩漏。唯獨桓彥範對高齡母親放心不下,最後決定說明原委,請求老母諒解。
老母聽後,目中含淚,毅然說道:「忠孝不能兩全,應以為國盡忠為先。」
正月中旬,桓彥範、敬暉二人,秘密晉見太子李顯,向他說明一切行動,請求准許。李顯見二人說得正氣凜然,終於點頭答應。
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左威衛軍薛思行等人,率領羽林軍五百人抵達玄武門,並派遺李多祚、李湛和王同皎,來到東宮迎接太子。
王同皎當時身任太子宮內直郎,官從六品下,還沒與定安公主結婚。
這當兒,儘管彼此事先已有約定,豈料事到臨頭,李顯竟然害怕起來,藉故不肯出門。
眾人登時大急,倘若沒太子參與政變,便成為臣子叛亂的大逆之事。
王同皎素知李顯的性子,當下曉以大義,諄諄說道:「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殿下橫遭幽廢,神人同憤。如今上天接納我等忠誠,派與北門羽林諸將、南衙諸宰相,同心協力,共討凶豎,恢復李唐社稷,請陛下速至玄武門,親撫大眾,入宮誅逆。」
李顯依然膽戰心驚,支支吾吾始終不敢行動,說道:「二張誠當誅滅,只是聖上玉體違和,恐有損聖體,則為子、為臣均屬不該。大家不妨稍延些時,再作後圖。」
眾臣見著他這懦弱的態度,均深感無奈,李湛向來性子剛直,厲聲說道:「諸將士全拋卻家族性命,為社稷殉死,殿下豈能推眾人於鼎鑊中?既然這樣,還請陛下親自向眾人面諭,決定進止。」
李顯見此,站起身來,卻又瞻前顧後,不敢移動腳步。
王同皎忙道:「事不宜遲,遲即有變,今日之事,恐殿下亦難逃禍劫,現只有馬上行動,方能保命。」
李顯聽了這話,方知勢成騎虎,已無法再打退堂鼓了,只得不情不願的緩步走出,王同皎見他這個模樣,把心一橫,一把抱起李顯放上馬背,代為執轡,直往玄武門而去。
起義軍先在玄武門禁苑結集,一見李顯駕臨,也不待他開口,便即擁至內殿,遇有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