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6部分

朝廷一直在往災區運糧,可冬季到來,北方許多地方開始河流結冰,讓本就不發達的交通運輸更顯艱難。

別說現在各地其實糧食也不多,就是有糧食,可也很難運進去。

楊廣當年徵高句麗,運一石糧到遼東,路上耕費的去了七石。這個時代遠距離運輸糧食,非常的艱難。冬季,北方更基本上無法運糧。

“如今幾道的災區,至少還有一千萬災民,如果無法緩解眼下的情況”李世民說到這裡,停頓了一會,許久才道,“按玄齡和如晦他們的估算,如果我們不能馬上改善眼前的處境,那麼明年饑荒更加厲害的情況下,起碼會有一到兩成的災民餓死。”

千萬災民,一到兩成,那就是一兩百萬人會餓死。

這個聽了後讓人毛骨悚然的數字。

但李超不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在古代,抗災能力更弱,抗饑荒的能力也越發的弱。其實古代戰亂年代人口大減,往往直接死於戰爭的人口並不算多,更多的都是死於因戰亂而導致的饑荒。

三國、晉末等大戰亂時間,人口動不動就銳減上千萬人,除掉有些人做了隱戶逃丁外,死的人也確實多,而這其中絕大多數,就都是死於戰時的饑荒。

大唐剛剛立國,天下剛一統。尤其是中原地區,那更是在隋末時徹底打爛了的地方,民無積蓄,官方無儲存,遇到大災,只能依靠朝廷。

如果朝廷救濟不力,那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餓死一百萬人,那真是白骨累累,百里無雞鳴。

這對於朝廷來說,這不光是餓死人的問題,事情若真到了那般嚴重的地步,那時無數餓的嗷嗷叫的饑民,可就會如滔天洪水,或者燎原的星火,淹沒一切,焚盡一切。

隋朝怎麼亡的?

大業末,無數饑民四起,紛紛揭竿造反,天下動盪。隋軍確實強悍,可再強悍也撲不滅無數的叛亂,撲滅一處,又起數十處。

造反被剿是掉腦袋,可沒飯吃也是死,造反還起碼能吃幾頓飽飯再死呢。

饑民們若是不怕死了,那誰撲的滅?最後雖然代替隋朝的是關隴貴族的李家,但真正埋葬隋朝的卻是那些饑民們。

李世民是經過隋末大動亂的人,他非常擔憂大唐也遇到這樣的結果。

“文遠,朕需要你馬上給朕一個辦法,一個解決之法,如何不想一二百萬人,如何不讓朕的貞觀元年,變的饑民四起,烽煙處處。”

李超嘆息一聲。

緩緩道,“陛下,眼下的情況,想不餓死人是不可能的了,如今我們只能考慮一件事情了,究竟餓死多少,餓死誰!”

這番話無比的殘酷,可李世民和李超無法逃避,只能直面這些殘酷的事實,然後做出殘酷的決定。

“現在的情況,我們只有兩個辦法,一,向地主富戶們繼續借糧,或者說直接徵糧,讓他們把糧食都拿出來,只給他們留下口糧。這樣,朝廷就能籌集到儘可能多的糧食,本就不多的糧食也能最大化利用。”

李世民聽了點點頭,這也是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了,向富戶這樣借糧,跟搶沒區別,但現在都火燒眉毛了,不徵富戶們的糧,也沒其它辦法。

“那第二個辦法呢?”

“第二個辦法,調整下糧食供應。優先保證青壯們的救濟糧供應,減少婦孺孩童們的供給量。”

青壯是最容易造反的,所以朝廷才要把青壯都想辦法都集中起來以工代賑,讓他們在官府的監督下幹活,給他們糧食。但糧食有限,如果想讓大家都吃飽,不現實。

哪怕讓大家都半飽,現在都難了。

現在只能進一步的降低糧食供給量,青壯們要減少,而老弱婦女要減少的更多。

這樣做,很可能會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