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吳三桂率騎兵殺出城外,把指揮權移交給唐通,卻也是最危急的時候。 那個時候清軍攻城最為激烈,遠端有火炮壓制,中段有弓箭助攻,眼前最危急時已有清軍登上了城頭。 城上明軍奮勇殺敵,火炮對轟,弓箭對『射』,城頭肉搏…… 也就是在這當口,吳三桂率兵出城,為避免造成誤傷,城上弓箭手,以及盞口炮停止『射』擊,此消彼長,城頭明軍壓力更甚。 清軍的炮彈,弓箭以及士兵源源不斷上城,給唐通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及事實壓力,為激勵士氣,他抽刀而出,率親兵殺入了過去。 幸好,這個壓力是短暫的,待吳三桂的騎兵從北城繞到西城下橫掃清軍,大開殺戮後,城頭壓力頓消,少許登城的清軍被殺光後便是後繼無人! 眼望城下明軍騎兵如入無人之地,唐通氣喘如牛抹了臉上的血跡,來不及一個輕鬆的微笑,便率親兵直奔南城。 南城外有清軍的漢軍旗在側攻,也就孔有德等三順王的人馬,隨時側攻,但攻勢絲毫不弱西面的主攻火力,若不是城上明軍奮勇抵抗,加上防守工事完善,保不齊就被他們打出缺口,最危急的時已有清軍上了甕城城牆。 唐通見西們外攻勢已緩,立刻奔往南門,指揮炮兵對敵陣猛轟,然則僅半盞茶功夫不到,便不得不下令停止炮擊。 因為吳三桂的家將吳釗率數千騎兵到了城下清場。 話說三順王坐鎮南門城外數里在陣後遙望清軍攻城,一如既往的點評江山,如同喝茶看戲,三人都覺得寧遠城雖在十餘年間躲過數劫,但這一次絕對沒那麼走運了。 理由很充分,論兵力,較之往年最盛,論火力較之往年最盛,論守城主將,當年是赫赫有名的袁崇煥,祖大壽,滿桂等人,而如今只是個『毛』頭小子吳三桂。 再論國力,論後勤軍備軍心……此時的大明龍困淺水,掙扎等死而已。 大明只剩下皮包骨頭了。 只是,這塊骨頭依然有些硬,啃的時候很硌牙,眼見三面圍攻,城內明軍反抗激烈,且火力之盛遠出幾人意料之外,不免『露』出驚訝神『色』。 但隨著清軍在西門的瘋狂攻勢,甚至一度登城,三人方才會心一笑…… 笑意未消,便凝結在了臉上! 吳三桂的騎兵大軍一出城,那是技驚四座啊,西邊的多鐸和阿濟格傻眼了,首山上觀戰的多爾袞和范文程懵『逼』了,這仨貨也是目瞪口呆。 眼見西城清軍潰逃,眼見城下一支明軍殺來,三人也略顯驚慌。 三順王年紀相當,但實力參差,其中當以孔有德為最,他降清時帶來大量裝備及造炮技術,甚得滿清朝廷看重,其麾下又有天佑軍,尚可喜的天助軍略遜,墊底的是耿仲明。 不過身在他鄉為異客,這仨的日子也未必好過,受其他清將的白眼和排擠實屬家常便飯,不過倒也因此讓三人更加抱團,雖然耿仲明和孔有德剛降清那會之間有點小罅隙,後經過皇太極的調和,倆人共棄前嫌成了好哥們,只要出兵打仗總是形影不離,唯一一次分兵卻成了永別,當然這還是數年後的後話。 簡言之,三人之中孔有德實力最大,也以他馬首是瞻。 見明軍殺出城,且有一支人馬殺到南門外,正在屠戮攻城的清軍步兵,耿仲明最先按捺不住,就要下令騎兵前去打援穩住陣腳。 卻被尚可喜喝住,眼睛望著正西方,那邊步兵潰敗騎兵陣腳不穩,若被明軍衝散的話,此戰後果不堪啊,對入關大局有著無可挽回的影響,所以眼前南門這點小贏小負算不上什麼,應當立即馳援西門外的清軍。 三人中尚可喜是最後投降的但對清廷最忠心無二的,多年後三藩之『亂』,吳三桂寫信邀他共反他拒絕,兒子尚之信軟禁他『逼』他造反,他依然堅拒,甚至準備舉火自焚,以死效忠大清。 聽他如此一說,孔有德和耿仲明也覺有理,隨即令騎兵朝西城支援多鐸部,竟對南門外的明軍騎兵視若未聞,任由其衝殺一番外直奔東城而去。 再說吳三桂率騎兵殺退西們城外的清軍後,分兵一支去了南門隨即便振臂高呼向西追殺,同時要解小太監之圍。 數萬騎兵,萬馬奔騰,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