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小城,東流縣最近很是熱鬧。 先是稀裡糊塗就被官兵給收復了,隨後突然有數千官兵入城,然後天亮雨停又走了,令人百姓意外的是,這些官兵竟一改往日的尿性即便借宿家中也是客客氣氣,問他們誰的兵有的說南京的,有的說王體中的,最讓他們吃驚的是,城裡頭有個很大的官,至於多大他們說比丞相還大。 大明朝有丞相麼? 當然沒有了。 但城裡頭有大官的訊息很快就傳遍了小城,很多人甚至刻意的跑到衙門探頭探腦想看看大官長什麼樣。 大官沒見到,卻在衙門口看到幾個正在釘馬掌的官兵,便去好奇的過去打聽:“幾位軍爺打聽個事,聽說這衙門裡頭有個京城過來的大官可是真的?” 常宇抹了抹額頭的汗,將手中錘子遞給旁邊的親衛,皺著眉頭看著那老鄉:“問這個做甚,俺咋沒聽說有啥大官兒”。 “嘿,昨兒那些官兵說的,莫不成騙俺們的?” “嘿,當兵的話也能信啊”常宇打個哈哈:“京城的大官兒哪吃的苦跑這來打仗,若非要說有大官兒,那就是俺咯”眾人想想也是,便罵那些當兵的真能扯,又忍不住笑話他:“你這小娃,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對了,那帶兵來這打仗的是應該是個大將軍吧,是哪位啊?” “李巖李將軍可曾聽過?”眾人搖頭,常宇撇撇嘴,低聲嘀咕:井底之蛙。 正閒扯時,李慕仙從遠處急急奔來,身後還有一個滿臉風塵僕僕的錦衣衛,常宇便知有事轉身進了衙門,隨後那錦衣衛就附耳低語:鄭成功到京城了。 這又是常宇未雨綢繆提前下的一步棋。 雖說後來牛逼哄哄,但這時的鄭成功還只是個南大的學生(南京國子監上學)但他老爹鄭芝龍卻在福建手握大明最強悍的海軍。 有多強悍? 稍對鄭家略有了解的都知道他的發家史,當海盜那會就和現在的美國航母艦隊似的,到處亂竄,誰不服收拾誰。 天啟七年駐臺荷軍同鄭芝龍開戰被他一頓暴揍,崇禎六年(1633)已投靠朝廷的鄭芝龍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艦隊發生了著名的金門海戰,這一次又是將這個海上滴滴馬車伕揍的屁滾尿流,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至此,鄭芝龍的通商範圍廣及東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麻六甲、柬埔寨、暹羅,據估計,兵力有:包涵漢人、日本人、朝鮮人、南島語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高達廿萬人的軍力,擁有超過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隊,成為華東與華南海洋世界的強權。 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常宇是打心眼裡注重海軍發展以及國際貿易,所以他必須拉攏鄭芝龍與其合作。 有人會說了,明朝海禁你貿易個毛線啊。 明朝海禁不錯,但同清朝的海禁卻是從根本上不同,但都不是啥好事,一個坑國一個坑民。 明朝實行海禁主要是為了防止倭寇和金銀外流,而不是禁止國際貿易。明朝的海禁禁止的是民間互市貿易,以此來推行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這種朝貢貿易在鄭和下西洋活動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國家透過這種壟斷貿易賺取了鉅額的利潤。不過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壟斷很快被民間走私所摧毀,造成倭患和走私愈演愈烈,明朝的朝貢貿易體系名存實亡。最終在隆慶時期,明朝不得不開關貿易,開放了月港,允許民間百姓販運東西洋。 而且明朝的海禁不死板,和西方的交流仍然在維持,特別是明朝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和先進文化不排斥。隆慶開關後,明朝已經和世界重新接軌。明朝不僅透過海禁賺取了大量的白銀,而且利用傳入的西方先進技術和科學文化,實現了軍事的革新和對世界的新認識,海防也大為鞏固,在和葡萄牙、英國、荷蘭等西方殖民者的交鋒中都佔了上風。 常宇是一個野心家,他的版圖顯然不僅僅是大明現有的陸地,所以鄭家的線他一定要搭上,所以數月前他才剛上位時,便秘密調動東廠和錦衣衛的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