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任命孫臏為齊國的軍師。後來龐涓帶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孫臏作為軍師沒有將齊軍帶往趙國支援,而是率軍偷襲魏國國都,迫使龐涓放棄攻打趙國,回軍魏國,這件事史稱“圍魏救趙”。孫臏又命齊軍每日減少做飯的軍灶。龐涓見了以為齊軍大量逃亡,便率軍星夜兼程追趕齊軍,結果在馬陵道中了孫臏的埋伏。魏軍全軍覆沒,龐涓也被亂箭射死。孫臏後來將自己的經驗寫成了《孫臏兵法》一書傳世。
變法商鞅先立木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本是衛國人,到了秦國後,被秦孝公委派進行改革。商鞅擔心百姓對他缺乏信任,新法令難以執行,便在秦都的得南門裡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貼出佈告:“誰能把這根木頭抬到北門,賞黃金十兩。”百姓們看到佈告議論紛紛,都不認為這是真的,誰也不原意去抬著根木頭。商鞅見狀,就將賞金提高到了五十兩。賞金提高以後,儘管人們依舊議論紛紛,但是終於有一個人願意嘗試。等到那人將木頭抬到北門之後,商鞅便立即命人賞給他五十兩黃金。人們見到賞金一點都沒少,紛紛議論商鞅辦事言出必行、一點都不含糊。商鞅見狀,便開始按照計劃進行改革,由於得到了百姓們的信任,他的改革得到了成功。商鞅的改革使秦國的國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為以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蘇秦身兼六國相
蘇秦相六國:
蘇秦字季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第一次遊說列國,並沒有任何國家願意起用他。蘇秦用盡路費後只得回家,家人見狀紛紛冷落、嬉笑他。蘇秦便在家發奮讀書,據載其“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語出《戰國策》,意為:讀書發睏的時候,拿錐刺自己的大腿)。透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蘇秦的學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便再次周遊列國,被燕昭王所重用。其時秦國最強,經常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各國各自為戰,經常被秦國打敗,落得割地賠款的下場。蘇秦根據形勢,周遊列國,遊說趙、韓、魏、齊、楚、燕六國國君組成同盟,共同抵禦秦國。蘇秦由於遊說六國成功的訂立了盟約,被六國國君分別授予了本國的相印。得益於於六國同盟的形成,秦國在以後的十五年內都沒有向六國用兵。
張儀巧舌立連橫
合縱連橫:
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戰國時期,秦國、齊國、燕國、楚國四國實力最強。四國之內又以秦國最強。其中燕國在北、秦國在西、齊國在東、楚國在南。四國中間是趙國、魏國、韓國三個國家。秦國經常出兵攻打其他的國家,其他六國為了抵抗強秦,在蘇秦的遊說下,由燕國和楚國牽頭,與其他四國訂立抗秦盟約。由於在地圖上,燕國在上,楚國在下,這種盟約被稱作合縱。合縱之盟使秦國十五年不敢用兵。後來張儀為了秦國遊說各國,使各國紛紛背棄合縱而事秦國。後張儀又說動齊國與秦國成為同盟,共圖天下。由於在地圖上,秦國在左,齊國在右,這種盟約被稱作連橫。張儀利用連橫的策略分化了六國抗秦聯盟,是後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本戰略。由於蘇秦、張儀憑藉高超說辯之術遊說各國、定立合縱連橫,故此後世將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一派人稱為“縱橫家”。
相關知識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指東周的兩個時期。春秋時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另一說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修訂的史書《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遷都後的周王室勢力衰退,諸侯開始爭霸戰爭。戰國時期是指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另一說是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因劉向編定的史書《戰國策》而得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晉國的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