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部分

戰鬥並沒終結。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德軍與英軍各發動了數次小規模進攻行動,以拉平彎曲的戰線,爭取更有利的戰場態勢。

二月十八日,馮承乾收到了希佩爾發來的電報。

雖然遠在北大西洋上,但是馮承乾能夠透過希佩爾的電報,對地面戰場的形勢有足夠清楚的認識。

新沙佩勒會戰與第二次伊普爾會戰的結局,宣告了英法聯軍戰略反擊方案破產。

這兩場導致七十多萬英法軍人傷亡與被俘的戰役足以證明,短期內,英法聯軍無法奪得主動權,西線仍然又德軍做主。只是在經歷了這兩場會戰之後,法金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組織起新的大規模進攻。

很明顯,西線再次陷入僵局。

與西線不同,在東線戰場上,德軍的優勢極為明顯。

二月十日,魯登道夫就肅清了bō蘭地區的俄軍,把戰線向前推進了一百到兩百公里,等於把帝國本土防區擴大了一百到兩百公里。從此之後,俄軍就再也沒能對帝國本土構成直接威脅。

到二月二十日,奧軍在德軍的支援下,已經收復了大半個西里西亞地區。

根據魯登道夫的戰報,在接近兩個月的戰鬥中,德軍與奧軍殲滅了近兩百萬俄軍,而德軍的損失不到三十萬。

可以說,魯登道夫提前兌現了承諾。

雖然俄國還沒有因為失學過多而休克,但是到二月底,俄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崩潰,再也無力跟德軍爭奪戰場主動權。

二月底,魯登道夫在回柏林述職的時候向德皇提出,只要再給他四十個師,他就能在半年內擊敗俄國。

顯然,魯登道夫有點得意忘形了。

所幸的是,德皇並沒被勝利méng蔽雙眼。在答應給魯登道夫增派二十個師之後,德皇並沒要求魯登道夫在半年之內擊敗俄國,只是讓他關注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爭取在年內讓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參戰。

說得簡單一些,德皇更希望得到羅馬尼亞與保加到亞的資源。

俄國接連三次在德軍面前戰敗,不但丟掉了bō蘭地區,還丟掉了大半個西里西亞,對仍然處於觀望狀態的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相對而言,羅馬尼亞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

當時,帝國已經與保加利亞達成了參戰的基本協議。

按照約定,只要保加利亞以軸心國成員身份參戰,就將獲得一部分塞爾維亞的土地,並且得到帝國的安全保證。保加利亞當局對此極為滿意,只是帝國拉攏羅馬尼亞,讓保加利亞當局有點猶豫。隨著德軍在東線取得第三次重大勝利,還幫助奧軍打了大勝仗,保加利亞當局肯定會盡快決定立場。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兩到三個月之內,保加利亞就將以軸心國身份參戰。

關鍵,還是在羅馬尼亞。

對帝國來說,羅馬尼亞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這個位於多瑙河下游的國家,不但有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油田,還有富饒的土地。對帝國來說,羅馬尼亞的石油與糧食是能夠就近獲取的主要戰略資源。

此外,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如果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集團,那麼帝國就能對俄國實現三面包圍,等於把俄軍的防線延長了差不多一千公里。對於已經瀕臨崩潰的俄軍來說,增加一千公里的防線,等於製造更多的防禦缺口。

可以說,只要羅馬尼亞投入軸心國懷抱,俄國離戰敗就不遠了。

只是,與羅馬尼亞的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至少在魯登道夫橫掃bō蘭地區與西里西亞之前,羅馬尼亞依然傾向於協約國集團,主要就是帝國首先拉攏保加利亞,而且與奧匈帝國關係密切。

針對這一點,魯登道夫已經制訂了一份專門針對羅馬尼亞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