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雪雕”取得成功,讓中國空軍放棄了“斯圖卡”,選擇了岸基型的“雪雕”。
“雪雕”能夠取得成功,關鍵就是其基礎設計。
可以說,從一開始,成都飛機制造廠就把準了海軍的脈,把俯衝穩定性放在了所有效能指標之前。正是如此,“雪雕”才採用了較為怪異的鷗型機翼,在氣動佈局上與當時的高速飛機有很大的區別。
當然,根據海軍的要求,“雪雕”並沒有照搬“斯圖卡”的外形設計。比如,“雪雕”採用的是可收回前三點式起落架,而且尾部的小輪也能收回到機體內部,大幅度降低了飛行阻力。
事實上,“雪雕”算不上是高速轟炸機。
因為“雪雕”是在一九三四年開始設計的,而且是海軍最需要的作戰飛機,當時中國又沒有效能足夠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也沒有能夠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發動機,所以“雪雕”配備的是最大功率為八百七十馬力、額定最大功率為七百四十馬力的sx…2型水冷星型航空發動機。結果就是,“雪雕”的初期型號,在掛載一枚五百公斤航彈之後,高空最大飛行速度只有每小時四百四十公里,低空不到每小時四百公里,比那些在一九三九年前後出現的高速轟炸機慢得多。要到後期改進型,即換上了最大功率達到一千二百馬力、最大額定功率為九百八十馬力的sx…4型發動機,“雪雕”的高空速度才超過了每小時六百公里,成為快速轟炸機。
當然,在大戰初期,“雪雕”的速度不算慢。
要知道,當時日本海軍最新式a6m、即“零”式戰鬥機的的高空最高飛行速度還不到每小時六百公里。
如果說“雪雕”有什麼毛病,那就是不夠靈活。
事實上,這是俯衝轟炸機無法避免的問題。為了追求俯衝穩定性,就必然會犧牲機動性與靈活性。
此外,受發動機限制,“雪雕”沒有像後來的艦載轟炸機那樣安裝厚實的裝甲。
當時,即便是日本戰鬥機上的七點七毫米航空機槍也能擊落“雪雕”,而戰爭後期的艦載轟炸機都在關鍵部位加裝了裝甲,很多戰機在被十二點七毫米機槍命中十多次之後,依然返回了航母。
不可否認,作為艦載俯衝轟炸機,“雪雕”在大戰初期絕對是最優秀的。
正是有了這種優秀的俯衝轟炸機,章學洋少校才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果。
“陸奧”號被章學洋投下的五百公斤航空穿甲彈擊中之後,先是沒有任何反應,甚至讓章學洋懷疑炸彈的引信出了問題。等他改出、緊隨其後的僚機準備投彈的時候,“陸奧”號發生了猛烈爆炸。
爆炸點,正是被炸彈擊中的b炮塔。
根據戰後對“陸奧”號的殘骸考察後得出的結論,那枚五百公斤航空穿甲彈肯定是引信出了問題,在連續擊穿了炮塔頂部裝甲、炮塔甲板與下面的三道裝甲隔艙之後,進入彈藥庫之後,過了好幾秒才爆炸。要知道,穿甲彈的引信最多延遲幾百毫秒,根本不可能延遲好幾秒。
毫無疑問,這是毀滅性打擊。
要知道,“陸奧”號的前部主炮炮塔裡存放了近四百枚十六英寸炮彈,還有數十噸炮彈發射藥。
猛烈的爆炸之後,“陸奧”號就身首異處了。
雖然接下來,又有七架“雪雕”朝“陸奧”號投下了炸彈,而且全部命中,但是已經沒有多大貢獻了。可以說,僅僅是章學洋少校投下的那枚炸彈就炸燬了“陸奧”號。如果是在廣闊的海洋上,“陸奧”號肯定會迅速沉沒。即便在港口裡面,“陸奧”號也在僅僅五分鐘之後就坐沉了。
相對而言,“陸奧”號上的官兵幸運得多。
“陸奧”號停泊地點的水深只有十米左右,因此坐沉時,上層建築依然是水面上,大部分官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