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部分

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在沒法擴大陸軍規模、沒法建設空軍的情況下,法國不得不把重點放在海軍上,力求打造一支超越對手的海軍。

做為“華盛頓條約”的締約國,法國的海權地位得到了承認。

雖然法國分到的配額不算多,只有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三分之一,但是其影響也不會小到哪裡去。

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得面對兩個同級別的對手。

問題是,法國的造船能力遠不如英德。

受此影響,法國首先在一九三二年,透過讓“科爾貝爾,級戰列艦退役,建造了“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嚴格說來“敦刻爾克”級是戰列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

這種配備了八門三百三十毫米主炮,最高航速接近三十節的主力艦,其裝甲防護水準遠沒達到戰列艦的級別,甚至不如“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只是法國沒有現代戰列艦,才將其定xìng為戰列艦。

最初,法國準備建造四艘“敦刻爾克”級,以取代四艘退役的“科爾貝爾”級。

問題是“敦刻爾克”級著實不夠先進,在動工建造的時候就落後了,別說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精銳主力艦對抗,能否打過“德意志”級裝甲巡洋艦都是個問題,比後來的“沙恩霍斯特”級更是差了一大截。

最後,法國海軍只訂購了兩艘。

兩艘“敦刻爾克”級建成後,法國海軍手裡還有大約四萬五千噸的主力艦噸位餘量,顯然不夠建造兩艘,而建造一艘由過於勉強。受此影響,法國海軍在一九三五年讓三艘“普羅旺斯”級戰列艦退役,空出了六萬多噸的排水量,使主力艦噸位餘量超過了十萬噸,足以按照條約上限建造三艘主力艦。

這九是三艘“黎寒留”級戰列艦。

毫無疑問“黎塞留”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

受設計能力、以及法國海軍的戰術思想影響“黎塞留”級基本上就是“敦刻爾克”級的放大版,比如兩座四聯裝主炮炮塔都置於艦橋前方,三座三聯裝副炮炮塔位於後方,艦橋與煙囪等上層建築集中佈置在艦體〖中〗央稍微靠後一點的位置上。在主炮口徑上,法國海軍沒有追隨潮流,而是直接盯住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得知“俾斯麥”級戰列艦依然配備的是三百八十毫米口徑主炮後,法國海軍就為“黎塞留”級選擇了相同口徑的主炮,而且在數量上也與“俾斯麥”級一樣。

當然“黎塞留”級也有著極為鮮明的特點。

嚴格說來,法國海軍也是“兩洋海軍”即其大西洋艦隊與地中海艦隊被隔開,得考慮在兩個方向上作戰。與美國海軍不同的是,地中海不是大洋,只是夾在亞歐非大陸之間的陸間海。如此一來,法國海軍對戰艦的續航力就沒有太大的要求,只對戰艦的航速,即在兩個戰場上轉移的速度有較高的要求。

受此影響“黎塞留”級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快速戰列艦,其最高航速接近三十節。

問題是“黎塞留”級對法國的工業實力與造船能力來說,確實太高了一點。

“黎塞留”號在一九三五年就開工建造,直到一九三九年才下水,到一九四零年才完成舾裝。“讓一巴爾”號在一九三六年開工,在一九四零年下水,到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時候都沒建成。“克萊méng稜”號受經費不足影響,一直拖到一九三九年才開工,結果還沒離開船臺就成了德軍的戰利品。後來,這艘戰艦由德意志第二帝國建成,成為了帝國海軍手中的利器。

顯然,法國海軍的野心大於實際能力。

大概是對法國的情況瞭如指掌,所以法國海軍的擴充行動,並沒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造成太大影響。

有趣的是,真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