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3部分

此後,英國皇家海軍變本加厲,在“納爾遜”級戰列艦上採用了三聯裝主炮炮塔,而在“喬治五世”級上,更是破天荒的採用了四聯裝主炮炮塔。如果不是重心偏高,“喬治五世”級將擁有三座四聯裝主炮炮塔。

英國皇家海軍的改變,也與潮流有關。

如果說在“納爾遜”級上,英國皇家海軍只是嘗試了三聯裝主炮炮塔,那麼到了“喬治五世”級,這種變化就與技術進步有關了。

這就是,隨著交戰距離拉遠,要瞄準敵艦上的某個部位,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雷達誕生之後,炮戰的主要瞄準手段變成了雷達,而不是光學裝置,而雷達只能測出敵艦的方位,因此炮手根本看不到敵艦,或者說拿到的只是統一發放下來的炮擊引數。

這樣一來,要瞄準敵艦的某個部位,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更早適應這種變化的不是英國皇家海軍,而是中國海軍。

在研製出炮瞄雷達之後,中國海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制訂了新的炮戰戰術,即瞄準點為敵艦上最顯眼的部位。

顯然,這就是敵艦的主艦橋。

要知道,在雷達螢幕上,最亮的部位就是敵艦的艦橋,因此在確定炮擊引數的時候,槍炮軍官都會以該處為瞄準基點。

當然,這並不能保證一定能夠擊中敵艦的艦橋,或者說首先擊中敵艦的艦橋。

只是從機率上講,在才用這種炮擊戰術的時候,擊中敵艦艦橋的機率要比擊中其他部位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在中國海軍主力艦參與的幾次炮戰中,都經常擊中敵艦艦橋。

有趣的是,在設定這套戰術的時候,中國海軍的參謀人員並沒有想過,首先打擊敵艦艦橋有什麼好處。當時,也許是參謀軍官圖簡單,也沒有往深處想,認為能夠擊中敵艦就已經很不錯了。

在戰術上,首先擊中敵艦艦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在這個時期。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艘戰艦上,特別是主力艦,重要機構都在艦橋裡面,而且大量裝置都安裝在艦橋上,或者是緊挨著艦橋的主桅杆上。首先擊中敵艦艦橋,不但有可能使敵艦喪失統一指揮,還有希望打掉敵艦上的關鍵裝置,使敵艦的戰鬥力大幅度削弱,甚至讓敵艦上的火炮變成擺設。

在第二次新喬治亞海峽海戰中,這一戰術就得到了驗證。

當時,兩艘戰鬥力更加強大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就是因為暴露在外的關鍵裝置遭到重創,導致戰鬥力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法準確瞄準對手,才在四艘中國海軍的巡洋艦面前敗下陣來。

顯然,中國海軍吸取了這次海戰中的經驗。

可以說,在開打十分鐘之內,就讓兩艘英艦遭受重創,使其主炮火力難以發揮出來就與中國海軍的炮戰戰術有關。

說得簡單一些,英艦變成了瞎子,就算手裡的棍棒再大再硬,在打不中對手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價值。

問題是,斯科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根本就不想承認這一點。

別忘了,斯科特已經沒有後路可退了,他必須戰鬥下去,必須盡最大的努力打贏這場實力並不均衡的海戰。

結果就是,在戰鬥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威爾士親王”號與“約克公爵”號不但沒有撤退,還像中世紀時的重灌騎士一樣,以二十六節的速度衝向中國戰艦,試圖迅速縮短交戰距離,讓其持有的“矛槍”發揮威力。

問題是,中國戰艦會給英艦這個機會嗎?

四點二十六分,“河北”號率先轉向。

因為海峽內過於狹窄,所以兩艘中國戰艦沒有采用編隊轉向,而是單獨轉向,即“河南”號在“河北”號後面自行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