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海港能不能成為良港,不在於位置,而在於它有沒有向內陸人口稠密富庶地區輻射的能力。
同樣再以山東為例,即便他有海港,但是境內山多。而且因為山多,隔開了陸地跟海,更使的山東境內眾多的湖泊無法形成有效的運輸水網。
所以,朝廷在山東等地修築的海港到最後多是用做軍港。
而且貿易也是單一的,只是對跨海的高麗還有東瀛也是用來軍事後勤運兵等。
它不是沒用,而是無法在現階段,起到切切實實給山東百姓帶來好處的作用。
沒錯,朱允熥是一名有著超前目光的穿越者,但他不是無所不知的
這些也都是他在執政的過程中所得到的血的教訓。
誠如古人言,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有時候說白了很簡單,你他媽別瞎幾把折騰!
這也是為何開了海路的漕運,還要再開通南北大運河的原因。
因為對這個時代有益
~~
任何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建立它的時候,他必定都是當時最好的制度。
後來者也不要想著後來者就一定比前人聰明事實證明,你可能啥也不是!
為何說漕運有益
滿朝文武都反對遷都,但沒人反對疏通南北京杭大運河。
為什麼?
這個問題,如果是十年前的朱允熥,他一定回答錯誤。
但現在他可以很輕鬆的回答正確。
跟後世有些類似,國家舉動,開發式提高gdp
朝廷剛下發開通南北大運河的公文,山東巡撫衙門就有官員上奏,“青登萊三府地臨山海,土地貧瘠百姓多逃難於東昌兗州”
“一旦朝廷開闢新河,兩岸必有空地。則三府之民給與耕牛農具即可安居樂業”
大明帝國是很富庶
不過,負責任的說,廣袤的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儘管經過了快五十年,但依舊沒有從元末的戰亂中走出來。
江南地區開海重商的模式,搬不到北面
漕運南北大運河,經過的不單是華北平原
南首隸一部分,山東河南河北乃至透過驛路輻射到西北,造福的百姓何止萬計?
再往遠了些說,其實華北平原一百多年過去了,也始終沒有恢復到宋金時期的生活水平。
這裡又引申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元近百年的國祚當中,從沒想過恢復。準確的說,從忽必烈死了之後,歷代大元皇帝的眼中就只有兩個地方。
元大都,京城。
江南,錢包。
大元的皇帝宰相權臣貴族們,對符和恢復生產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就是,怎麼最快的把江南的好東西運到大都來。
他沒興趣建設,也沒興趣提升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他們不用修運河,所以在元末時期張士誠把蘇州佔了,大元就慌了,但他沒有完全掐死。
而大明太祖高皇帝打敗了張士誠之後,首接掐死了海運漕運,大元首接崩了!
那麼,由此可見,從恢復民生的角度之外,還有另外一種
朱允熥和朱高熾都明白的,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現時代南北運河必須修。
因為誰掌握了運河,誰就掌握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