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姜家村漸漸喧鬧起來。家家戶戶紛紛搬出小凳,仔細鎖好家門,而後三五成群地朝著村中那寬闊的打穀場緩步而去。
眾人極為默契地圍成一個圈,在圈子中央,擺放著一張略顯陳舊的桌子,桌旁端坐著里正、老薑頭以及兩位在村中德高望重、年事頗高的族老。
這姜家村規模不小,足有將近兩百戶人家,稱得上是一箇中等規模的村落,村中之人大多姓姜。
這姜家村的起源,還得從一百五十年前北齊國與南夏國的那場兵荒馬亂說起。
當時,有一戶姓姜的小商戶,為躲避紛飛的戰火,便攜著三個兒子及其家眷尋到了這片位於山腳下的寧靜之地,就此安頓下來。
此地有山上潺潺溪水,山中野果繁茂,他們心想,即便日後戰禍殃及此處,帶著全家老小躲入深山之中,也算是為家人尋得了一條活路。
就這樣,姜家的祖先幸運地躲過了戰亂,在這片土地上休養生息,代代繁衍。
因姜家的祖先原是經商之家,三個兒子也都曾讀過些書,便精心撰寫了族譜,將家族的傳承脈絡細細梳理。
如此一來,姜家族人便有了輩分的依據,後代子孫取名時,也比旁人雅緻許多,不至於像周圍其他村落的孩子那般,喚作二狗、大柱、二柱之類的名字。
在這宗族觀念濃厚的古代,如意與芳霏自是懂得入鄉隨俗的道理。她倆私下裡也曾交流過,心裡明白若要往後的日子過得順遂,可不能只瞅著自個兒的小家,畢竟這世間人心,常見的是 “恨人有,笑人無”。
只有姜家村這片“革命根據地”,因著她們的助力變得團結且富足起來,她倆才能在這村子裡真正扎穩腳跟。
此時,打穀場內一片喧鬧嘈雜,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姜里正瞧著人來得也差不多了,便站起身來,清了清嗓子高聲喊道:“大家夥兒都靜一靜,聽我老頭子說幾句。今日啊,如意那丫頭託我幫著拿個主意,我這一把老骨頭,既是長輩,也就不推辭,暫且仗著這輩分幫她尋摸幾個合適的人選。如意家在縣城裡開了鋪子,這丫頭也是個有良心的,頭一個念頭便是想著要給咱村裡帶來些好處。咱們做人可不能沒了良心,忘恩負義的事兒可不能幹。不管是哪家的孩子去了那鋪子,都得給我本本分分做活計,莫要丟了咱姜家村的臉。下面,就有請如意丫頭上來說說她的要求,大家夥兒都仔細聽好了。”
說罷這長長一段話,姜里正坐了下來,端起桌上的粗瓷大碗,喝了口水潤潤乾澀的喉嚨。
如意快步走到打穀場中央,站定後,微微揚聲說道:“各位叔伯嬸子,是這樣的,咱這鋪子呢,平日裡既要幹些體力活,還得和形形色色的客人打交道。所以這次啊,打算尋四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這人選最好能識些字、算得算數,畢竟咱做買賣,總得會些賬目上的事兒;手腳也要勤快麻利,眼裡有活計;不過最緊要的,還是品行得端正。咱做生意,講究的就是個誠信和本分,可不能用那些個品行不端的人,壞了鋪子的名聲。”
說完,如意輕輕朝里正點了點頭,示意自己已說完,而後走到前排,在劉氏和姜長業中間的凳子上坐下。
姜里正坐直了身子,輕輕咳嗽一聲,接著開口道:“如意這丫頭的要求,大夥都聽清楚了吧。我老頭子在這再囉嗦幾句,你們可都得聽好了。若是哪家的孩子去了鋪子,卻不曉得好好做活,偷奸耍滑、惹是生非的,到時候被趕回來,可就怨不得如意家不留情面了。這醜話咱可得說在前頭。現下呢,覺得自家孩子符合這些個要求的,就叫孩子往前站一站。只要是咱姜家村的人,都有資格來試試。”
姜里正這一番話剛落音,打穀場裡瞬間就像炸開了鍋,喧鬧得不成樣子。
那些個自信滿滿的小青年,腳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