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在經歷學術風波後,更加註重手術技藝與學術研究的平衡發展,在醫院的聲譽也日益穩固。此時,他得知一個偏遠山區的醫療狀況十分嚴峻,心臟病患者因當地醫療資源匱乏,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據不完全統計,該地區每年因心臟病突發死亡的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 20%以上,而能夠接受正規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不足 10%。
林宇心中湧起強烈的使命感,他決定組織一支醫療援助團隊前往山區。他在醫院內部發起號召,很快就有許多志同道合的醫生和護士響應。團隊組建完成後,他們攜帶了大量先進的醫療裝置和藥品,踏上了援助之旅。
經過長途跋涉,醫療團隊終於抵達山區。當地的醫療條件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差,簡陋的醫院裡只有最基本的醫療設施,心臟手術相關的裝置幾乎沒有。林宇和團隊成員們沒有絲毫抱怨,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他們首先對當地的心臟病患者進行了大規模的篩查。在為期一週的篩查過程中,共檢查了近 500 名患者,發現其中有 80 多名患者急需手術治療,病情最為嚴重的是一位名叫劉大爺的患者。劉大爺患有嚴重的冠心病,心臟血管堵塞程度高達 90%,且因長期患病,身體非常虛弱,還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併發症。他的血壓經常處於 180\/110mmhg 以上,血糖也極不穩定,空腹血糖最高時達到 15mmol\/L。
由於當地沒有心臟搭橋手術所需的專業裝置,林宇只能採用一種相對保守但技術要求極高的血管擴張術。這種血管擴張術主要依靠特製的球囊導管來實現。林宇先對劉大爺進行區域性麻醉,在 x 光機的有限輔助下,憑藉豐富的經驗確定血管穿刺位置。他極其謹慎地將導絲緩緩送入血管,導絲纖細而柔軟,卻承載著巨大的使命,每推進一毫米都需要全神貫注,因為一旦導絲損傷血管內壁,將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當導絲成功抵達病變血管近端後,林宇開始沿著導絲引入球囊導管。球囊導管的直徑需要根據血管的具體情況精準選擇,劉大爺病變血管狹窄嚴重,林宇選用了直徑較小的球囊,其直徑約為 2 毫米,以儘量減少對血管的損傷。在球囊到達血管堵塞部位時,林宇開始緩慢地向球囊內注入造影劑,使球囊逐漸擴張。這一過程需要精確控制壓力,壓力過大可能導致血管破裂,壓力過小則無法有效擴張血管。林宇密切關注著 x 光機螢幕上血管的形態變化,同時,助手在一旁不斷報告壓力數值。隨著球囊的擴張,血管壁上的斑塊被逐漸擠壓開,血液流通的通道逐漸恢復。然而,劉大爺血管壁的鈣化程度比預計的要嚴重得多,資料顯示,其血管壁的鈣化斑塊厚度達到了 3 毫米,而正常情況下應在 1 毫米以下。這使得球囊的擴張遇到了極大的阻力,每增加一點壓力都需要萬分小心。林宇的雙手沉穩如磐石,眼神緊緊鎖住螢幕,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滾落,他憑藉著多年積累的手感和對血管特性的深刻理解,一點點地調整著球囊的壓力和位置。
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艱苦努力,林宇終於成功地擴張了劉大爺堵塞的血管。手術結束後,劉大爺被送往臨時的重症監護病房進行觀察。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醫療團隊馬不停蹄地為其他患者進行手術和治療。他們為一位患有心臟瓣膜病的年輕媽媽成功修復了瓣膜,讓她能夠重新照顧自己年幼的孩子。還有一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團隊的精心治療下,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為他未來的成長帶來了希望。
在為期一個月的醫療援助期間,林宇和他的團隊共完成了 60 多例心臟手術,培訓了當地醫生 20 餘名,使他們初步掌握了一些常見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同時,醫療團隊還向當地醫院捐贈了大量的藥品和醫療裝置,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