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3頁

隨著夜幕降臨,發生在山區內的戰鬥才宣告結束

第一百七十章 此消彼漲

四月十四日的戰鬥,幾乎將帕特里奇逼上絕境。

雖然在這一天的戰鬥中,美軍的傷亡並不大,因為護送輜重車隊的全是日軍,即便美軍的幾十處據點也遭到了攻擊,中隊卻沒有能力突破美軍的防線,但是在戰鬥中損失的作戰物資,特別是運送物資的車輛,對美日聯軍在承德的作戰行動造成了重大影響,甚至讓前線指揮官不得不一再要求暫時停止進攻。

相對而言,運輸裝置的重大損失,對美日聯軍的影響最為重大。

雖然在戰爭初期,美軍就採購了數萬臺重型卡車,但是打到中國本土之後,美軍就發現這些依照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作戰的標準設計的卡車無法適應中國的道路環境。不是說這些卡車不好,而是中國的道路過於糟糕。

原因很簡單,中國的道路基礎設施的標準本來就很低。

戰爭期間,中國當局又無力維持高昂的維護費用。更重要的是,中隊在撤退的時候還毀壞了路面。如此一來,那些適合在沙漠與戈壁中使用的車輛,在中國狹窄、泥濘、且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自然沒有用武之地。

正是如此,在東北戰場上,美日聯軍不得不把數十萬部隊放在後方。

這些部隊不但負責守衛交通線,還要隨時修復受損的路面。

別的不說,僅在二零一三年下半年,送到東北戰場的物資中,就有將近三分之一用來修復與維護道路。

問題是,羅耀武在東北地區組織了上百支遊擊隊,而這些遊擊隊在無法對付美日聯軍的時候,往往以破壞道路的方式來打擊敵人。

受此影響,五角大樓在二零一三年中期就撥款一百多億美元,從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公司採購了數萬臺專門針對中國的道路開發的運輸車輛。這些車輛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底盤與大輪胎,有的還採用了中央氣壓調控系統,以增強車輛的透過能力。到二零一四年的時候,這些車輛已經成為了東北地區美日聯軍的主要運輸裝置。

在十四日的戰鬥中,就有大約三千臺運輸車被擊毀。

雖然當時在東北戰場上,總共有大約四萬臺運輸車,但是集中部署在赤峰的只有不到五千輛。也就是說,要想恢復運輸能力,只能從其他地區調派車輛。車輛不是飛機,而且調派的時候還得顧慮附近的遊擊隊。

即便樂觀估計,也要三到五天才能恢復地面運輸能力。

問題是,前線部隊攜帶的作戰物資,最多隻能消耗二十四小時。

正是如此,美軍的前線指揮官才會請求暫時停止進攻,讓部隊就地防禦,從而降低物資的消耗速度。

只不過,帕特里奇並不打算就此罷休。

當天晚上,在地面戰鬥結束之後,帕特里奇就做出決定,抽調各部隊的直升機,以空運的方式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因為當時北面戰場上的美軍擁有大約一千架通用直升機,日軍還有大約三百架,而直升機的運輸效率是車輛的兩倍,所以基本上能夠為進攻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包管進攻行動順利進行。

問題是,這樣一來,美軍在山區內的掃蕩行動就將受到影響。

要知道,美軍對付埋伏在公路線附近的遊擊隊,主要就依靠低空突擊,透過佔領制高點來遏制遊擊隊。在直升機被派去運送作戰物資之後,美軍的機動能力大打折扣,更不可能在陌生的小路上與遊擊隊作戰。

事實上,帕特里奇的這一決定並沒改變美日聯軍的尷尬處境。

在喀喇沁旗戰役中,美軍就主要依靠空運,當時羅耀武就認識到,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美軍的戰術空運,就很難在山區作戰中取勝。為此,在部署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