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蘭”之爭,在此地已經延續糾紛了數百年。
且蘭者,為本地歷時千年的稱謂,屬於蠻語,很有些味道。
所以,此地滿族也有稱且蘭蠻的。
而漢族統治者來此,卻以“大木樁子(牂牁)”替換了古名“且蘭”,在蠻民中,尤為不忿。
官方一直稱呼此地為“牂牁”,而民間則一直自稱“且蘭”。
劉胄發動叛亂,打出的旗號便是恢復“且蘭”。
由此可見,關於名字之爭,在此地具有如何深遠的影響了。
改變稱謂,並非簡簡單單地換幾個字而已,很多時候,是新文化對於舊文化的最為明顯的態度。
對於漢人變“且蘭”為“牂牁”來說,則就意味著一種恣意摧殘和掠奪,甚至是毀滅。
南中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將軍已經於四年前去世,第三任庲降都督是蜀漢年輕一代軍中悍將張翼將軍,但張冀治軍嚴厲,治民也同樣嚴厲,以至於引起當地豪酋蠻眾的不滿,因此,牂牁豪族劉胄便公然起兵造反。
原來的兩任庲降都督中,第二任都督李恢,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南中建寧郡俞元豪族。李恢長大後出仕為地方官,後經建寧太守董和的推薦,被徵調到益州州府蜀郡任職。
這種用人模式,是歷代朝廷在南中區域非常盛行的一種“以夷制夷”手段的具體體現,當然,也算是對當地豪族的一種籠絡手段吧。
,!
李恢此人,絕不簡單,其在劉備入川的事情上,顯出了超人一等的政治智商,以及傑出的政治視野。
其中之果決、勇敢,都令人歎為觀止。
當時的李恢還是劉璋的地方官,作為地方政府代表前往成都府彙報工作,這個時間點,恰好就是劉備和劉璋交惡的時候。
此時,劉備團隊被困葭萌關,前後左右皆不得動彈,坐等荊州諸葛亮來援。
前往成都的路上,李恢就將事情摸了個一清二楚,當下決定——成都就不去了!
他立即轉道葭萌關,尋找劉備,並且告訴劉備:“我投你一票!”
說實在話,當時的李恢到底是怎麼想的,依據什麼東西判斷出劉備必勝劉璋必敗的,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他本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南中,也就是今天的貴州貴陽一帶,對於中原事務,按說,知之甚少才對。
他和劉備之間,更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關係,用古人說的話——“風馬牛不相及也”。
但他卻毅然決然地果斷選擇站劉備的隊!
李恢的公然來投,讓劉備大喜過望,在這樣的困境之中,卻有南中豪族代表給自己點贊轉發評論收藏四連擊——這就是人心所向啊!
劉備當即任命李恢做自己的從事,也就是身邊的秘書參謀官。
其實這個時候做什麼官,彼此都無所謂,畢竟,益州還在人家劉璋的手裡呢。
接著,李恢又做了一件讓劉備陣營瞠目結舌的事情——勸降馬超。
馬超是什麼人?
人家是東漢王朝頂級門閥出身,雖然現在成了落水狗,但血脈之高貴,以及骨子裡的驕傲,卻是掩飾不住的。
馬超家族,可以追溯到東漢開國元勳伏波將軍馬援身上,世代為隴西豪族,在東漢豪族中可以排在前三位。
可巧的是,馬援將軍最後就是死在南中。
因為反抗曹操,隴西馬氏整個家族被滅得差不多了,僅剩下小貓小狗三兩隻。目前為人所知的,還在世上喘氣兒的,也就馬超和堂兄馬岱。
其餘馬氏,早已都化為齏粉。
馬超帶著堂兄馬岱和部將龐德輾轉來到漢中投靠張魯。
張魯拿馬超作為與益州對抗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