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宦官不能幹政,成祖皇帝時候就有&l;鄭和七下西洋&r;,更有設立東緝事廠之舉,這就是宦官干政的開始。
說了子孫不得設立丞相,朱元璋不惜手染鮮血,為子孫爭來的無上皇權,子孫卻不願意珍惜。沒有丞相,當皇帝太累啊。於是就有了內閣,幾個大學士領上部務,並沒有說自己是丞相,但卻幹著丞相的事情。
於教育一途也是一樣,雖然為了保證對太祖皇帝的尊重,從建文皇帝到仁宣之治的宣德皇帝的時候,都一直很自覺的保持著聽大學士講課的規矩。但到了英宗後期的時候,皇帝就受不了了。
原因無他,英宗即位的時候年僅九歲,還是個孩子。當時三楊輔政,政治清明。給皇帝定下來的各種規章制度,讓小皇帝實在是不堪重負。就不說聽講的時候必須端端正正的坐著,單獨授課沒法走神。單說讀書之前,講書之後,要君臣互相行的各種各樣的禮儀,就能把人累死。
於是,三楊相繼過世,小皇帝終於親政,於是也學會了曠課。有那麼一天兩天,就乾脆說朕病了,不能讀書了。而到了素來喜歡帶兵打仗,更是封自己當大將軍的武宗皇帝,那就更不是個能坐得住的主兒了,整天流連豹房,什麼經史子集?不想讀!
但就陸準看來,太子殿下之所以不想讀書,也並非全是孩童坐不住的原因,而是另有一些馮謙沒有看到的緣由。
&ldo;其實啊,要我說,這也不能全怪陛下、殿下,那些講課的先生們也不怎麼樣啊!&rdo;陸準對馮謙說道:&ldo;今兒個晨課的時候,我在屋外頭偷偷的聽了一會兒……哦,其實這段時日以前,我每天都去聽那麼一會兒兩會兒的。別說太子殿下才六歲,就是我,也聽不太明白裡面的先生在說什麼東西。&rdo;
&ldo;你要是能聽懂,你就不是現在這副樣子了。&rdo;馮謙覺得陸準只是單純的對儒家的四書五經沒有興趣,所以才說自己聽不懂。
但陸準卻搖頭道:&ldo;不是不想聽,就是聽不懂!你說說哈,我跟伺候殿下的公公打聽了下,這才知道,太子每天要讀書、背書,還要寫字。每學一篇新文章,三日之內就必須背的滾瓜爛熟,而且,還不僅僅是背,那背也是有講究的。要字正腔圓,句讀分明,還得知道是什麼意思。寫字更是每天要寫一百個,不僅僅是橫平豎直,方正工整,而且連一個墨點兒都不許有,否則就得重新寫。太子才多大?學這麼多,那不跟填鴨子似的?再說了,我剛剛說我聽不懂,你還真別以為我是在跟你開玩笑。別的先生倒還好說,尤其是高老先生(高拱)講課的時候,我是真的聽不明白。你別笑,我聽不明白,我敢保證,太子殿下就算是少時聰慧,也絕對聽不懂!&rdo;
&ldo;你這話就不對了!&rdo;馮謙不以為然,&ldo;你聽不懂不奇怪,你不學無術能聽懂什麼?太子殿下不可能聽不明白!否則,高老先生就會給他講些粗淺的了。&rdo;
&ldo;再粗淺,那也不是三百千!&rdo;陸準辯駁道,&ldo;高老先生幾乎不給殿下講什麼四書五經,他講的都是治國之道。你說,一個六歲的孩子,懂什麼治國之道啊?高老先生那是趁著輪到他講書的時候,就拼命地像填鴨子似的,把自己的主張、想法,全都說給殿下聽,也不管殿下到底是記不記得住,聽不聽得懂。要我說,高老先生在朝中多方樹敵就是因為這個,你看他那副剛愎自用的樣子,就以為無論自己說什麼,哪怕就是對著一塊石頭講課,那石頭都得跟他點頭,同意他的政治主張似的。&rdo;
&ldo;真有這事兒?&rdo;陸準這麼一說,馮謙也不禁信以為真。仔細想一想,那高拱也的確就是這麼樣的一個性格。用同時代的王世貞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