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民以援手,生此數十萬人性命,此功德足以齊天。請受老朽一拜!”
他一拜,折楊兩家所有人跟著跪拜,魯家趕緊率領隨行部屬還禮,道:“晉北有事,折楊兩家沒有將晉民拒之黃河之外,竟引國難入室,我甘隴上下只是向老令公學習,不敢居功自傲。”
這兩句話平平淡淡,卻說得折楊兩家上下說得人人心中大悅,他們放三十萬災民渡河在境內就食,本身固然是引禍救人的極大善舉,但幾個月來洛陽方面忙於對付石敬瑭,對此也無隆重的表彰,而境內豪族因受到巨大壓力也開始有了反對的聲音,認為折嗣倫當初的決定給他們帶來了幾大的麻煩,竟弄得折嗣倫等有些裡外不是人,所以此刻能得到代表天策軍的魯嘉陵如此高的評價,兩家上下都生出了一種知遇之感,深覺得此讚譽,自己這段日子來所付出的也算值了!
而且魯嘉陵反覆地扣著“秦晉甘隴”四字,那是完全將天策軍當做整個大中華的一部分,不知不覺中也拉近了雙方的距離。雖然五代時期軍閥割據,南北小朝廷此起彼伏,但中國大一統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同政權下的人民相互的認同感都很強,大部分人心裡都認為這個天下遲早還是會統一,問題只是什麼時候統一、由哪個皇帝來統一罷了。
雙方起身之後,折從遠道:“說來慚愧,我等雖然有心救人,但能力所限,如今府州麟州雖然還不是糧盡食絕,卻也已不堪重負了。眼看寒冬將至,而民食匱絕,這個冬天,實在不知道如何過去!”他聽出魯嘉陵似乎有繼續幫忙的意思,便主動擺出困難來。
魯嘉陵笑道:“若是今年春天,在下還不敢誇口,但今秋我甘涼二州收成都十分豐足,養三十萬人倒也不成問題。”
折嗣倫等聞言大喜,魯嘉陵又道:“不過……”
“不過什麼?”
魯嘉陵道:“不過三十萬人的口糧,卻也不是一個小數字!雖然流民只是填飽肚子,需求沒有正規士卒那麼大,但這筆糧餉都足夠十萬大軍一次遠征了!我天策府與別的帝王不同,並非在上位者拍腦袋就能決定所有事情,要拿出這樣大一筆政資,遲早也得給糾評臺一個交代!”
楊仁等也聽說過一些天策政權的體制,對這個體制設定的民本理念十分嚮往,暗暗點頭,折從遠卻十分警惕,問道:“魯相公這樣說,莫非是要對我們提出什麼交換的條件不成?卻要讓魯相公知曉,我等雖有報國愛民之心,卻畢竟是大唐臣子,就算為了賑濟災民,也萬萬幹出不忠之事的。”
他言語中的大唐顯然還是指後唐,這句話是擺明了立場,告訴魯嘉陵自己不會因為要救災民就背叛洛陽朝廷。
魯嘉陵微笑道:“折將軍過慮了,我們若提出什麼交換條件那就不是幫忙,而是做買賣了我們天策軍豈能在民難之前幹這等事情?在下提出此事,只是希望兩家在這件事情上多加配合,一來體諒我們也有我們的難處,二來也儘量減少我們軍資的損耗。”
折從遠才繃緊了的神經又放鬆了幾分,道:“這個卻是應有之義,只是不知道魯相公要我們如何配合?”
魯嘉陵道:“配合的方式主要有二點:一是希望災民西行就食,縮短運糧的路程。二是希望能夠將災民組織起來,讓他們做一些生產組織他們進行生產,可以讓他們身有所繫,心有所注,既可以避免出現四處流竄的治安問題,同時也可以減少糧食的損耗,這樣便好過讓他們單純地仰待賑濟。”
自災民湧入秦北,不但對府州麟州的糧食負擔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造成了治安上重大問題,因此魯嘉陵一提此事折從遠楊仁馬上就感大有道理。不過折從遠仍然十分謹慎,說道:“這兩件事情倒也應該,只是魯相公說西行就食,不知道要西行至何處?若是要到涼、蘭去,恐怕我等不敢答應。至於組織生產,又要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