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話 突然的轉彎

論盜墓,我初中文化就夠用。

“好吧!”張春來也是十分無奈:“那麼大的個,先民養的是鴕鳥”。

至於大型牲畜,可能是原始社會時期,自然資源豐富,換句話說,就是家家門口都能放牛,馴化飼養大型動物沒有限制。

“哎!對呀,我又想起了中華先祖養牛也有好幾千年了”。

“你停停停”張春來打斷我,牛角掛書這典故太熟了,不用我提醒。

無論什麼情況,手裡都不能沒有光源,這是李立明咬死的。顧雪彤孤單死在大鍋裡,手裡沒有照明,遇到了危險在逃跑是肯定的。所以再往下走,李立明要求大家不要分散,燈語牢牢記住。溶洞的樣子,有漸漸變寬的趨勢,下面一定還有更大的空間,但也不會太遠。丁曉東的火苗安靜柔和,空氣沒有問題。

一字排開,繼續向下。

走出這個寬敞的溶洞,去路就在眼前急轉一道彎向右。坡勢輕緩,是向下沒錯,但是走在上面絲毫感覺不到有坡度。

“上面有個大蛋糕”邵軍的叫聲,大家都把光束打到上面。

,!

一整面岩石表面十分平滑,斜立在右邊,上面真像是邵軍說的,一塊巨大的三層蛋糕,刻畫得十分細膩傳神,不僅嘖嘖稱奇。細看之下,大家都是一陣苦笑,那上面表現的應該是一個祭壇,只是岩石的大小和上下三層,一眼上去整體與蛋糕並無兩樣。

羅列三層,階梯表現並不清楚,只有六條路從中間貫穿,這麼看更像是切過的蛋糕了。周圍密密麻麻的筆觸,不仔細瞧,根本瞧不出來描繪的是人群,三層最上面,那一排人影,最初看到的時候還以為是蛋糕的裝飾。

“這可不是跳大神燒王八的地方”李立明的話又讓大家笑起來。張春來也說那不是跳大神,東家說過,在很多先民遺址的發掘中,巖畫上表現祭祀舞蹈的圖案都是七個,所以有的學者主張冠以‘七步舞’來稱呼,但是那些相互間並沒有連續性的動作,實際舞動起來怎麼看都不完美,十分別扭。所以後來又有人從‘毛利戰舞’上找到一些靈感,七種動作在蹦蹦跳跳之間定格,每一個動作中間加上一些有節奏的吼叫。還別說,有點意思。

燒龜甲是占卜。這個問題就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先民沒有做過的事情都要用燒龜甲占卜的方式來卜問天地,敬天地鬼神。那麼,鬼神之說究竟從何時源起?這可是爭論了好久的問題。

“明哥說得對,祭壇這東西可不是幾十幾百人的小部落能用得著的”張春來知道,那祭壇不是小工程,肯定是人類群體達到一定規模,文化承載也出現必然需要才能有的東西。《史記》上記錄過,祭壇最早出現在釜山合符大會上的,那個三層祭壇是舉行儀式祭天用。

但是史記上的東西可信度不高,到目前已經找出好多東西與記載根本不符。

李立明著重問邵軍,剛才塌方下的溶洞裡,有沒有巖畫。

那時候誰都沒有留心,只是注意了溶洞裡的土特別密實,判斷是洪水將其填滿。而邵軍卻肯定地說,有。

那邊的巖畫只在溶岩上留下一點淺淺的紋路,繪畫上的碳或彩石,什麼也沒剩下。不像是自然脫落,更像是擦掉的。

“是水沖掉的”李立明改變了不久前的推斷,部族爭奪這裡的天然鹽,可以當做是一種必然情況。更大的可能是,一個部族在這裡長期發展壯大,兩個溶洞群中的河床,這邊上方又是曾經植被覆蓋的山體,中間的河是地表明流河。塌方下邊的溶洞群和這邊都是處在一個高度,為什麼那邊就灌滿積土?這邊一點也沒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遠古先民,的確經歷過大水。有關大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