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2號輪機艙裡的海水抽出來,讓戰艦恢復部分動力,這樣還有挽救的機會。“阿拉巴馬”號的進水超過了最大儲備浮力,正在緩慢下沉之中,艦長也早就下達了棄艦命令,也就是說,這艘戰列艦也已經完蛋了。
同時送來的還有一份不算完整的戰報,三艘“南達科他”級並沒有白白犧牲,至少確認對方三艘戰列艦上有四座主炮炮塔被摧毀,其中受傷最嚴重的應該是5號敵艦(“武漢”號)。另外,1號敵艦與3號敵艦也肯定失去了一座炮塔。
“將軍,敵艦隊正在加速左轉,轉向角大概30度,正在朝我們前面繞過去!”
“艦隊左轉35度,速度21節,儘快追上去!”金凱德也立即做出了決定,跑是肯定跑不掉的,雖然損失了三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但是他沒有想過要放棄戰鬥,現在他已經沒辦法逃跑了,塔古拉島上的轟炸機肯定會在天亮的時候到達,而在此之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對方也沉掉幾艘戰列艦!
金凱德的想法有點悲壯,這甚至讓金凱德在這個時候產生了要與艦隊同存亡的想法。而戰鬥打成現在這個樣子,第33特混艦隊幾乎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最嚴重的就是情報方面的失誤。直到“依阿華”號上的雷達發現了那六艘戰列艦之前,包括金凱德在內,所有美軍的指揮官都認為第三特混艦隊在瓜島海域活動,準備支援陸戰隊登陸新赫布里底群島,而不是已經出現在了珊瑚海上!這個嚴重的情報失誤帶來的可以說是災難性的結果。
如果金凱德知道第三特混艦隊已經趕來的話,他肯定會讓七艘戰列艦在一起行動,而不是分成兩部分,更不會想著去炮擊塔古拉島上的那兩座唐帝國的機場。這樣,在交戰之初,他就可以用七艘戰列艦打對方的六艘戰列艦,優勢是在美軍手裡,而不是在第三特混艦隊手裡。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也許現在就是第三特混艦隊的司令官在考慮該怎麼收場了。
其次就是雙方戰艦效能上的差距。唐帝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列艦,從風帆時代開始,數百年來,唐帝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戰艦,最好的火炮。拿當時唐帝國與美國最厲害的戰列艦來看,就足以知道兩國在戰艦建造方面的差別了。
“新省會”級(第二批次開始)的最大排水量是48500噸,而“依阿華”級(改進後)達到了59000噸,整整比“新省會”級多出了1萬噸,而這其中除了結構重量之外,“依阿華”級的主裝甲重量肯定要多出數千噸。可實際上,“新省會”級的防禦能力不在“依阿華”級之下,一是“新省會”級的關鍵部位更為集中,因此主裝甲帶的長度比“依阿華”級短了十幾米。其次是“新省會”級(第二批開始)動力系統的功率重量比更大,因此動力系統更為緊湊。三是“新省會”級採用的裝甲鋼質量明顯好得多,所以可以用更薄的裝甲起到同等的防禦效果。
再看雙方主炮的效能。在“依阿華”級之前,美軍用的406毫米主炮的身管都只有45倍口徑長度,而“新省會”級後來用的是55倍口徑身管的400毫米主炮。400毫米與406毫米是同一個數量級的,而火炮的身管越長,就能給炮彈越大的初始速度。可炮管的長度是有限制的,最大的限制就是加工與生產工藝,還有炮鋼的質量,炮膛內壁的處理工藝等等。正是因為唐帝國在這方面有著技術上的優勢,所以敢用400毫米主炮去對付美軍的406毫米主炮。而且,隨著25式穿甲彈在25年年底交付海軍使用,唐帝國戰列艦主炮的威力提高了很大一截。
當然,兩種戰列艦最大的差別實際上是在炮瞄方面。“新省會”級都有完善的雷達瞄準系統,而美軍在“依阿華”級上的雷達炮瞄系統仍然不足以肩負起炮戰的重任。另外,“新省會”級從第二批開始(第一批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