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接引的人將他們引到那些豪商大賈處,先將價值高的貨物私相交易,往往是去了一半或是十去六七,而後才報官抽分,這就是你們的為朝廷效命?”
慢條斯理撂下這麼一句,見眾人頓時呆若木雞,張謙又收起了笑臉,語氣中帶出了幾分狠意:“收受夷商賄賂的寶石金銀,將滿船報作半船,將商人報作使節,將不值錢的東西報作貢物,讓朝廷耗費巨大重賞回賜,這就是你們的為朝廷效命?名為官府書吏,實為豪商走狗,這等為朝廷效命的人不要也罷!”
說到這裡,他負手而立,看了看張越。見此情景,張越也不去瞧那些戰戰兢兢瑟瑟發抖的傢伙,聲音中卻帶了幾分殺氣:“來人,把這些人統統叉出去,從今天開始,不許這些人再踏進黃埔鎮碼頭一步!再傳本司的話下去,廣州城諸商家倘若有收留他們的,一體問罪!”
等張越厲聲撂下了這話,張謙就轉頭笑吟吟地對他說:“元節,隨我去那邊見見那錫蘭使節何如?”
第十五卷 觀南海 第027章 雷厲風行
永樂朝二十一年。是大明變化最多的二十一年。北征蒙古南定交阯,使節出西域寶船下西洋,開會通河遷都北京……朱棣林林總總幹過眾多大事,竟是幾乎不遜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然而,究其根本,這最大的緣由卻是因為永樂皇帝朱棣本身便是起家自藩王,性格里頭總有一種銳意進取的因子,雖在承平之時,卻始終不肯安安心心在深宮當天子。只是,他重開三大市舶司迎接萬邦使節,卻是主要為了滿足萬邦來朝四夷賓服的心願,所以他對來者是商船還是使船並不在意,但凡來朝者,一律都加以厚賜。
這種要面子的行為便造成了尚未開港的廣州市舶司在永樂年間幾乎沒有多少進項,抽分所得的象牙龍涎香等等貨物送進宮內,來自江南的絲綢瓷器等賞賜則是源源不斷地從這裡送出去,兩邊對比賞賜的還多些。至於坊市街的交易,也只是以三十稅一的稅率抽稅。
市舶司沒了實權不得收稅抽分,市舶公館名義上收著往宮裡送,實質上卻在各大坐商那裡死命揩油,對於那些商船。十抽二的抽分送往朝廷的往往不過百之四五,相反落入市舶太監手中的卻至少十分之一,甚至有時候直接把商船報成使船,於是滿船在西洋各國不值錢的香料就變成了滿船的絲綢載了回去。
貪圖朝廷賞賜,但凡是來自番邦的船都敢自稱商船,永樂年間,但凡五六七八月信風大起的時節,三大市舶司的碼頭上滿滿當當停泊的各國商船,赫然一番萬國來朝的景象。
此次,由於事先得到了訊息,三條錫蘭船的船主早早就從懷遠驛趕到了這裡。對於碼頭上突然發生的騷動,三人都非常奇怪,趕緊詢問身邊伴隨的漢人。大約得知是怎麼一回事之後,看到張謙和張越一同走上前來,他們立刻露出了最燦爛的笑臉,深深地彎下了腰去。
張越打量了一番這三人,只見他們都是身穿華美長袍,戴著絲綢包頭,膚色呈深棕色,正是典型南亞人的打扮。聽到他們嘰裡咕嚕說了一大通話,半句不懂的他正打算吩咐通譯,偏在這時候,張謙口中卻吐出了一連串異邦語。緊跟著,他就看到對面三個異邦人全都詫異了起來,一個指手畫腳彷彿在辯解,另兩個則是面面相覷。說到情急的時候,那個指手畫腳的人突然迸出了生硬卻還頗為流利的漢語。
“他們不是錫蘭使節。”張謙甚至不用通譯便明白了事情始末。隨即轉頭對張越說,“你也聽到了,他的漢話說得很不錯,只有頻頻到大明來的人,才會說得這樣流利。據我所知,錫蘭南北一直都在打仗,如今這兩位王連打仗都來不及,也只有南部的大商人才會一再下來。所以說,之前朝廷每年在廣東賞賜出去的那些絲綢瓷器,都是送錯人了。”
張越看到居中那高個人的臉上露出了不知所措的表情,正要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