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純燒錢的兵種,不裁撤掉大批陸師的話,無論如何也架不住這樣的消耗。
再加上當兵的基本上都是青壯年勞力,現在大中朝百廢俱興,大批撂荒農田需要重新復耕,因為前期農業因為天災戰禍遭受破壞嚴重,耕牛大批被殺掉,農耕更需要以人力為重,可是這麼多青壯被徵做兵卒,這對於大中朝今後的復甦也非常不利,所以裁撤各地陸師便必須要儘快展開。
所以肖天健也同意內閣大臣們提出的裁軍計劃,將現有的百萬大軍裁撤掉三成甚至於一半,令其卸甲歸田。
但是內閣大臣們提出的裁軍計劃,卻遭到了兵部上下的反對,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現如今各地剛剛平定,還有許多大明餘孽在蠢蠢欲動試圖復國,西北方面還有李自成餘孽尚未盡數被討平,而且這些大中軍兵將之中,有許多人為大中朝出生入死,現在剛剛立國不久,便要將他們趕回家,這麼大批的兵將一旦安置不好的話,便又會成為不穩定因素,使得剛剛稍稍平定下來的局勢重新糜爛。
而且永曆現在逃入緬甸,北方還有建奴和蒙古人的事情沒有解決,下一步肯定還要在北方動兵,所以眼下大批裁撤陸師並不合適。
對於軍方的態度彰顯出了文武之間的嚴重分歧和矛盾,這是一場博弈,而肖天健無疑便是這場文武之間的博弈的裁決者。
對此肖天健考慮再三,多次和內閣以及兵部方面進行商量,但是最終肖天健還是下旨,對各地軍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編,但是對於裁撤兵馬數量,採取了分批裁撤的方式,在本年度也就是天元三年之內,各路兵馬現行整編裁撤兩成兵馬,將軍中一些老弱兵將先行裁撤,令其卸甲歸田。
當然這次裁軍也並非簡單的將這些兵將遣散回家務農便拉倒了,對於裁撤兵將,肖天健要求給予厚待,特別是對那些有功的將士,更要給予厚撫,根據其軍階不同,給予數量不等的遣散費。
另外這些兵將遣散之後,要返回原籍進行安置,各地官府要妥善對其進行安排,絕不容許出現讓兵將們一回家便立即陷入到餓肚子的境地之中。
好在中國經過這次大變之後,原來各地被大明皇親國戚以及一些勳戚權貴大量兼併的土地,現如今已經基本上都被收歸了國有,這些土地除了可以安排原來大批的失地流民之外,還有不少的剩餘,故此撤編遣散兵將返回原籍之後,可按照朝廷的要求,每人可根據田地的厚薄不同,獲取到數量不等的田地,作為他們今後養家餬口的基礎,而且朝廷對於這些遣散回鄉的兵將,還給予免徵兩年的特殊優待,儘可能的減少這些兵將們返鄉之後所產生出的不穩定因素。
另外大中軍之中,還有一大批情況比較特殊的人員,那就是這些年來俘獲的敵軍,因為擔心這些俘虜一旦遣散馬上變成流匪,所以這些俘虜們也多被編列為輔兵隨軍看管聽用。
對於這一批俘虜,自然不可能像大中軍兵將那樣得到厚待,但是就地遣散也不是辦法,肖天健便提出了一個建立建設兵團的想法,將這批俘虜調至一些邊境地區,準其將家人也帶上,一起前往這些偏遠之地進行編管屯耕。
北方因為天災戰禍的原因,原來邊境地區很多地方重新變成了荒蕪之地,對於土地的利用率遠沒有後世那樣的見縫插針般的密集,所以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屯耕,可是既然是偏遠之地,生存條件肯定要相對惡劣一些,普通的民眾是不願意輕易便去這些地方落戶的,唯有透過強力政策,先將一些俘虜送到這些地方安置,帶到這些偏遠之地各種生存條件改善之後,方能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內地百姓移民,這個辦法也是對偏遠地區開發的一個不錯的辦法。
肖天健提出這個想法之後,立即便得到了文武兩方的支援,於是在天元三年下半年的時候,大中軍便開始了正式的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