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2章 探討

歷史的記載,更有對當時人心、政治局勢的深刻反思。”

接過抄本,翻開幾頁,孫文石眉頭微微皺起:“這上面的註解確實不同尋常。

比如,這裡寫到,‘晉景公聽信讒言,致使晉國喪失大好局面’,

看似只是簡單的歷史記載,註解卻指出了晉景公的‘聽信讒言’不是偶然,

而是因為他內心的不自信和缺乏決斷。”

林向安聽後點了點頭,深有感觸地說:

“是的,書中的註解不像傳統的歷史解釋,它更多地剖析了人物的性格和動機。

晉景公的失誤並不是偶然,他的決策受到了內心不安和外部壓力的影響。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註解讓我們看到,每一個歷史人物的行為背後,

都是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

在後面聽著兩人探討的段昊初,若有所思,也加入對話,插話問道:“這些註解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場去看的?”

林向安轉過身來,微微一笑,“這正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這些註解既不完全站在歷史人物的一方,也不是單純的批判。

它們更像是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帶有一定的冷靜和客觀性去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

它們不是為了洗白或指責誰,而是為了讓我們從多角度去理解‘歷史的複雜性’。

而‘春秋筆法’的獨特之處,它不是單純地描述一個事件的結果,而是探討事件背後動機與後果的關聯。”

孫文石若有所思:“這些註解不僅是對歷史的解讀,似乎還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保持清醒的判斷力和道德底線。”

微微一笑,林向安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

正是如此,歷史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是《春秋》註解想要讓我們理解的。

我們無法僅憑表面現象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對錯,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長遠後果。

人要多讀歷史,學習前人經驗教訓,來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果然林向安能考小三元,並非浪得虛名的,看問題的層次想的較深,段昊初倒是對他另眼相看,笑意更深了些。

“向安兄,小小年紀,竟然想的這麼通透,聽了幾句話,為兄受教了。”

孫文石朝段昊初笑著解釋,“他就是這樣,見解獨特,和他一起探討,常能從不同視角解釋,讓人有種恍然大悟。”

“你太抬舉我了,我只是讀的書多,比較雜,這才想法獨特一些,你們常提的想法,也讓我思想得到碰撞。讀書,本來就要集思廣益,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

歷史本身就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時代和人內心的複雜。

主體還是人類,每個時代的本質是相通的。

這也是林向安支援孫文石去組織講習會的重要原因。

“你那講習會如何了?還需要邀請那些人,需要我做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