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林向安和馮辰聊到院試的情況,孫文石便將自己在府城打聽到的情況,跟兩人說了一下。
“你們可知道,院試的具體安排?它和縣試、府試有些差別。”
林向安只知道院試報考流程和縣試差不多,因為是朝廷委派下來的學政,比知縣主持的要更嚴格一些,具體情況就不太清楚了。
“文石兄,願聞其詳。”
馮辰也跟著點點頭,望著孫文石,等待下文。
“院試,採用的是糊名制度。參加的考生在答題紙上不能寫姓名,只能寫座位號。
不過答題紙上有可填寫姓名的貼紙,稱為浮票,填寫後是由考生自行保管。
待發榜時提交浮票,證明為答題者本人。”
這倒是和縣府試不太一樣,林向安點點頭,示意孫文石繼續說下去。
“這糊名制度,是為了防止有人勾結,打通關節作弊。
考試結束後,收卷書吏會將試卷以每十卷為一封,戳上印章,送往彌封所糊名。
試卷密封后,再由謄錄院將試卷重新抄錄一遍,由於謄錄所用的是硃筆,故又稱謄錄卷為硃卷。
硃卷被送往校對處核對,凡有出入者,校對處還需要用黃筆進行更正,最後才由書吏將所有試卷送交閱卷官批閱。
學政是主考官,全面負責試卷評閱。副考官協助評閱試卷,由多個主考官分工批閱。
會經過初評,複評,最後由學政進行終審,決定名次。
除此之外,還需要將考生縣試、府試和院試試卷對比筆跡,三連對驗無誤會,才會發榜。”
孫文石一口氣說完,趕緊喝了一口茶,嗓子這才舒服一些。
然後轉頭看著馮辰,繼續說道。
“馮兄剛才提的兩位同窗,縣府名次不高,想去試一試,是可以的。
因為沒有考中的學子,試卷上有考官的批註,試卷是可以拿回來的。”
能讓沒考中的人,看到結果,倒是挺好的,林向安不禁贊同這點。
遙想當年高考完,只知道分數,而卷子石沉大海,不知去向。
“這倒是挺人性化的,沒考中的人看了,心裡也會好受些,也可以知道接下來學習的重點。”
孫文石突然朝兩人神秘一笑,放下茶杯,半玩笑半認真地說道。
“你們可知為何費這麼大功夫,要把試卷還給考生?”
馮辰輕鬆一笑,眼睛眯成一條縫,笑道。
“怕是理解考生的不易,作為安慰?”
“也不全是。這其實是源於前朝,據說那時候落榜的考生,並沒有這樣的安排。
有考生才華橫溢,但次次落榜,不知原因,於是一氣之下,去了敵國效力,給前朝惹了不少禍事。
從那以後,就吸取前朝慘痛的教訓,這才用各種方法來安撫考生。”
林向安聽完,瞬間理解了,不是統治者心善,而是怕考生劍走偏鋒。
不過想想也是,有些白髮老翁不甘心,一直考科舉,就可以看出古人對科舉的執著了。
畢竟只有這一條路,才能改換門庭。
雖然孫文石喜歡八卦熱鬧,但沒看出來挺會收集有用資訊。
“你知道的還挺多。”
孫文石一臉得意,輕鬆一笑。
“那是,我這人沒別的愛好,就是喜歡湊熱鬧,訊息靈通罷了。”
又繼續閒聊了一會,林遠就過來喊三人吃飯。
家裡臨時來客人,天色又晚,就不好買菜,便用了自家準備的臘腸、臘肉做些簡單吃食。
怕吃食不夠,待三人吃完了,林遠、王和信兩人才吃了剩飯剩菜。
天色黑了,馮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