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時也命也!
“你可有什麼想問的?”
想了一下,林向安便把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
“二叔公,我有個疑惑,想問一下。這裡居住的王氏族人,是宗族還是家族?”
這個問題林向安其實很困惑,古代的宗族和家族的界限在哪裡,是包含關係,還是重合關係?
在華夏宗族已經很少了,但個別地方保留了,不過還是和古代的宗族不太一樣。
王鴻倒是愣了一下,萬萬沒想到這孩子會問出這個問題。
不過林向安還真是問對人了,王鴻對這很瞭解。
“既然你對這感興趣,不妨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縣城是由知縣一個人在管理嗎?”
不明白宗族怎麼和知縣扯上了關係,不過林向安思考了片刻,便回答。
“知縣要異地當官,表面上,管理縣城的是知縣。而府衙從上到下其他官吏基本全是本地人,應該是這兩個部分人來管理。”
“是也不是!”
王鴻耐心地解釋。
“宗族和家族延續下來,經歷了三次變化。”
“最開始我理解為宗子宗族制,《左傳》中提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也就是嫡長子為大宗,繼承父位,稱為宗子,餘子為小宗。嫡長子繼統,眾庶子封為諸侯,也就是在宗法制度原則下,又設定了分封制。但春秋禮樂崩壞後,能者居之,宗子宗族制消失。”
“第二個階段是士族制宗族。漢朝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快速滅亡,是沒有分封宗室,皇室失去支援力量才導致快速崩塌。於是漢朝皇族就重建宗族組織,上行下效,也就是士族門閥的出現。當時人才是透過覺察制舉薦,加強了宗族和政治的關係,為了爭奪有限的察舉名額,展開激烈的爭鬥,經常有一個家族滅了另一個家族的事發生。”
王鴻有條不紊地說道,林向安聽的很認真。
“而唐朝有了科舉制度,就出現士族制與科舉制度並存,又經過改革,士族豪門和寒門有了流動性增強,但被後人圍剿推翻了,基本銷聲匿跡。”
“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現在的科舉制宗族,前兩個階段都是因政治利益而存在,最後這個是為家族後代創立。前朝科舉擴招,科舉人數遠遠大於官職人數,於是出現了大量無職的功名者,他們和退休官員、以及罷官官員等統稱“鄉紳”。鄉紳非官非民,擁有部分特權,成為了縣城重要的一股支配力量。”
“這也就是縣城看似是知縣在管理,但背地裡是各鄉紳在配合管理,如果知縣沒能和鄉紳處理好關係,他的權利會被架空,更甚會丟命。”
林向安點點頭,知縣是異地當官,下面人全是當地的,若是底下人團結,那他的權利容易被架空。
如果一意孤行,那是會丟命,瞬間就理解王鴻說的話。
倒是他旁邊三個人聽暈了。
“而鄉紳背後,就是科舉宗族制度,首先是血緣關係,其次需要族田。當家族裡當官的人買下大量田產,作為祭田﹑社地﹑義莊田﹑祠堂田等,到縣衙備案,官方會發給執帖,若遇上抄家流放,族田是不會沒收的。”
“族田給宗族裡的人提供保障,相應的有約束,也就是族田義莊制度。族田是全族的共有財產,不允許私賣。是給家族人提供奉養老幼、祭祀、墓地、婚喪嫁娶、獎勵考試等。參加科舉,同時科考成功的族人,要繼續保護整個宗族的利益。”
“宗法和族田,一個是制度約束,一個是生存保障。族田歸族長以外專門的人管理,宗族的大小事由族長和各房房主有共同處理。”
林向安終於聽明白了,家族可以比喻成有血緣關係的粉絲,宗族可以比喻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