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七十七章 陳垚的放肆

第78章 陳垚的放肆

陳垚這話很大,不僅大膽而且讓人覺的是說大話,誰敢說現實中還存在三不朽之人呀,這可是儒家的至高追求境界。

王陽明現在的確做到三不朽中的兩項,立言和立功,但立德那是身後讓人評價的,活著的人沒有資格。

所謂蓋棺定論,只有死了才能確定你一生有沒有幹壞事,活著的人還是有機會幹壞事的。

誰都不敢保證自己將來會不會幹壞事,因為人性是善變的,還會被環境、境遇等外部因素影響。

多少人原本善良,但在生活的磨難中成為惡魔,更多的是絕大部分的人因為生活,變成自己當初討厭的嘴臉。

因此陳垚這話是不應當說的,也是沒理性的,但他就是說了,因為他太瞭解歷史上的王陽明,這就不是一個能被外部因素影響的人。

秉承著儒家一以貫之的精神,王陽明活出了自我,一生不去標榜自己道德,偏偏一生踐行道德標準活著。

他的一生可謂是多災多難,又是那麼的波瀾壯闊,但一生不變的是他自己的精神《致良知》。

一個人一輩子都在拷問自己的良知,踐行知行合一理論的人,怎麼可能會變成壞人呢。

有崇高理想的人或許會變壞,但一個專注於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是很難變壞的,因為他沒心思去考慮其他的。

何況他這崇高理想恰恰是需要的道德約束的儒家思想,而不是為了統治者服務的法家思想。

不錯,您沒看錯,儒家思想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是為統治者服務的,這也是為何孔子處處碰壁的原因。

到了孟子,更是提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更是不被統治者接受,孟子一書甚至一直被歷代王朝統治者排斥。

董仲舒魔改了儒家理論,加入大量的法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理論,才讓漢武帝接受獨尊儒術的想法。

但一直到宋代,孟子都是科舉考試排名最後的書籍,但也正是宋儒,重新挖掘了孟子的思想,光大的新儒學,也就是理學。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甚至把孟子的排位扔出孔廟,但後來為了拉朱熹給自己當祖宗,只好再次把孟子請進孔廟,因為程朱理學中,孟子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

朱熹的四書集註中,大學和中庸都只是禮記中的一篇,論語是孔子的言行記錄,都不是明顯的理論典籍,唯有孟子一書是成熟的理論典籍。

可見宋儒對孟子的偏愛,即便是被後人噴的體無完膚的程朱理學,也是把孟子高高的請上神壇。

這應該於宋代社會環境有關,宋朝力行寬鬆的政治氛圍,從皇帝到民間都推崇言者無罪,百家爭鳴的思想。

特別是北宋仁宗朝,那就是一個文人噴子的天堂,噴孔子的不會被治罪,噴皇帝的更不會被治罪,甚至蠱惑造反的人都被寬恕,上下五千年唯一的天堂,非仁宗朝莫屬。

大名鼎鼎的蘇轍,在考進士的時候,在試卷上寫了道聽途說的誹謗皇帝的事,連考官都怒了,仁宗卻說言者無罪,還讓他考上進士。

四川一個讀書人,蠱惑成都知府說把劍閣阻斷,燒燬棧道,就可以在成都自立了,仁宗依然赦免他的言論無罪。

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讀書人,自然無話不敢講,重視孟子的民重君輕思想一點也沒有心理負擔。

陽明心學同樣是理學的一支,而且是最追求自我約束的一支,以行為實踐為基礎,喚醒人的良知。

作為這一思想的大宗師,王陽明的道德境界我毋庸置疑的,陳垚自然有理由相信他。

朱厚照聽完他的保證沉默了,他不可能像陳垚那樣相信一個人的良知,但如果真到了天下大亂時,他也不得不用王陽明。

良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