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九十章 蒙古族的七位武勳

第91章 蒙古族的七位武勳

恭順侯吳世興,靖難武勳吳允誠六世孫,吳允誠甘肅蒙古人,永樂年間授封為伯爵,到他孫子吳克忠時晉封侯爵。

吳克忠、吳克勤兄弟二人都在土木堡戰死,吳家增加一個爵位,但在成化四年,吳克勤的後代,因寧夏衛暴亂,作為鎮守大將領軍撤退被奪爵下獄。

吳克忠這一支卻是一直到明亡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全家自殺殉葬大明朝,另一部分投降滿清,出了個吳惟華這樣的笑話。

清平伯吳家彥,祖上是遼東蒙古人,永樂二十一年舉家內附,平定朱高煦叛亂是立大功。

吳家彥歷史上不出名,但他的妻子很出名,是嘉靖皇帝陳皇后的妹妹。

南寧伯毛良,祖上是元朝右丞相,明朝開國後藍玉遠征捕魚兒海時,俘虜回來的投降之人。

但投降大明朝後,數代人兢兢業業,毛良雖然名聲不好,但也是個人貪婪殘暴問題,忠心是一點不假的。

東寧伯焦棟輩份最小,已經是第六代襲爵了,而且第二代人還沒有繼承爵位,不是皇帝不讓他繼承,而是他是殘疾人,按照大明的禮法不能繼承。

只能等到有了第三代了,才接上去繼承爵位,這樣一來現在這位焦棟算是第七代了。

焦家同樣出身於遼東蒙古族,第一代東寧伯焦禮,那是大明朝著名的大將,被他的蒙古人同族稱之為飛將軍。

而且這位老將足足活了八十二歲,經歷了明太祖、成祖、宣宗、英宗、景泰五位皇帝,一直到英宗復辟的天順七年才去世。

鎮守遼東二十年,屢破朵顏三衛進犯,英宗在土木堡葬送數十萬大軍時,正是他跟另一位蒙古族大將,懷柔伯施聚穩住遼東,才讓京城緩過一口氣,組織保衛戰。

懷柔伯施鑑,施聚的孫子,平生並無顯赫的戰績,但其祖父的赤膽忠心他一點沒忘,陳垚自然要拉他一把。

伏羌伯毛銳,涼州蒙古人毛忠之後,毛忠父祖兩代都戰死西域哈密衛,到他這是第三代,僅是個世襲百戶官。

但毛忠愣是憑著自己的悍勇,屢立戰功被英宗封爵,天順七年毛忠封為伏羌伯,到毛銳是第三代伯爵了。

以上六人加上陳垚的老岳父薛輔,分別掌管騎兵營七支隊伍,總數為二萬一千人,剩下四千人留一千為提督許泰的親兵營外,組建一支重甲騎兵。

但這支重甲騎兵的統領參將卻不是蒙古人了,不是陳垚不想用,而是指揮重甲騎兵好像漢人更專業。

而且陳垚任命這個人也很有意思,那就是惠安伯張偉,這位可不是武勳出身,但的確是勳貴。

明仁宗朱高熾張皇后的孃家後代,這是屬於外戚封爵的勳貴,但他的確是很早就在京營掌兵了。

朱厚照登基時就有他和英國公張懋代表武勳,正德二年他就掌管神機營,這次其實算是降職了。

因此他擔任著三千重甲指揮參將,無人敢說他不夠資格,而且很明顯,朱厚照很信任他。

否則不會讓他掌管神機營,要知道明清兩代,凡是在京中掌管神機營的,都必須是皇帝自己人才會放心。

陳垚這次把戰鬥力最強悍的重甲騎兵交給他,不能不說有這方面的考慮,加上張偉為人低調,不是個臭顯擺之人。

其實明朝蒙古族的將領很多,僅僅是正二品以上的就多大數十人,百戶、千戶根本數不清。

這些人大部分是元朝滅亡時投降的,也有部分是後來歸附的。

縱觀大明三百年,反而是這些蒙古人出身的將領,極少出現投降外敵的情況,歷次戰爭中,他們表現出的都是對大明的赤膽忠心。

半個月後,大明朝舉國歡慶,正德十五年十一月初二,皇后生下一子,朱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