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一點小技巧罷了
朱厚照今天太高興了,即使現在被嫌棄也一點不生氣,還笑呵呵的承認自己著急了。
終於他等到了驚喜,當下午的戰陣對抗開始後,他再也坐不住了,因為他看到了不可思議的一幕。
陳垚拉出四門火炮,發射後全部人都驚呆了,足足四里地的射程,而且連續激發的速度超出人們想象。
“這是什麼炮?!”
失聲的朱厚照望向陳垚,現在是兩軍對抗比賽,他這個總指揮不用上場,在這陪著皇帝觀看。
見他驚駭的問自己,陳垚笑呵呵的招手道:“老俞過來,你來回答皇上的問題。”
匠戶營少監俞敦,“噔噔噔”的跑過來,行禮後開口說道:“回陛下,這是匠戶營根據大帥設計,實驗製造出來的新型後裝彈火炮……”
後裝彈火炮其實沒有後人想的那麼神秘,其實大明朝的子母炮就是後裝彈的最原始版本,歐洲人也同樣擁有。
但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由英國人發明出真正的後裝彈火炮,說白了就是一層窗戶紙的問題,一捅就破,只是一直以來沒人去捅它。
誕生於15世紀的子母炮,炮彈同樣是後裝型的,只是說炮彈不準確,應該說裝填子炮於母炮的後端發射。
其實古人很早就知道,炮彈從後方裝填的速度遠超前段裝填,只是無法保證後裝炮的氣密,因此擱淺了這技術的研究。
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球形的炮彈必須要有間隙才能裝入炮膛,另一個是後裝式必須再開一個後端的填彈口。
本來就難以保證氣密了,再開一個口自然更難,子母炮不一樣的是火藥是裝在子炮內的。
火藥在子炮內爆炸,推動母炮中的炮彈,解決了洩氣問題,但子炮笨重,比炮彈重量大多了,同樣也影響裝填速度。
後來英國人設計的後裝炮,用的是螺紋鎖定後端開口,改良球形炮彈為錐形炮彈,就完美解決了這問題。
但錐形炮彈需要一個技術,那就是膛線技術,否則炮彈在出膛後會翻滾前行,比球形速度更慢。
膛線會讓炮彈旋轉,不僅抵消了翻滾的作用力,反而加大了初速度,比球形炮彈的速度更快,因此也打的更遠。
陳垚恰恰知道最早的膛線是如何做出來的,這得益於他在知乎上的瀏覽,並不用蒸汽時代的動力,只是費時間罷了。
用來製造槍膛也可以,但那樣的話一年還生產不了多少支,可用於炮膛就足夠用了。
本來大炮一年就不用生產多少門,炮膛又更大,自然更好加工。
至於數量大的虎蹲炮,根本不用這樣製造,因為虎蹲炮用的是散彈,一次激發幾十上百顆小鐵珠,有沒有膛線都行。
“錐形炮彈更利於空氣動力學……這小子真是奇奇怪怪的,竟出些新詞……”
瞭解了後裝炮的效能優良,可朱厚照被那些新名詞給說的一頭霧水,不過這無礙於他高興。
更是在俞敦的介紹中知道,這種火炮還可以製造的更大,射程將會更遠,這讓他高興壞了。
陳垚此次製造的四門後裝炮並不大,重量不過是六百多斤,可以用於野戰,不是他不做更大的,是需要不斷的實驗才能做到。
氣密性的增加,同樣會讓炮膛內壓力增加,在鋼鐵質量還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只有增加炮膛的厚度才行。
這也是那時代的大炮動輒幾千斤,甚至上萬斤的原因。
可那樣的大炮用途並不廣,除了做固定的岸炮外,只有戰船上能用,可以說很雞肋。
若是硬要湊出百鍊鋼來製造一兩門不是辦不到,可那樣就無法刻膛線了,在動力問題沒解決的時代,全靠手工刻,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