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再辯
按照歷史程序來講,中國古代在唐中期之前,其實是不分文武的,武將可以治理一方,文臣也能掛帥出征。
真正文武分家,強調以文治國貶低武將是從宋代開始的,這跟社會結構有關,並不關乎儒家治國思想。
因為在唐朝中期以前,掌握社會資源的是世家大族,無論文武藝都只有他們才有傳承,庶民出身的極少數。
即便是漢末曹操大量啟用寒門子弟,可寒門也是大族呀,所謂寒門是指那些沒落的世家,財產沒多少但家族傳承依然還在的。
至於後人以為寒門是庶民,那是你高攀了,普羅大眾連寒門的僕役都不如,沒了家族傳承的寒門不叫寒門,只能叫草民或賤民。
後人還認為黃巢殺光了世家大族,是庶民崛起掌握話語權的功臣,其實那是個笑話。
真正讓庶民踏上上層之路的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讓書籍普及,市井之家都買的起書,才是庶民希望的開始。
當然在這之前科舉制的逐漸完善是先決條件,但書籍的普及才是催化劑,看看宋代以前取得政權的人就知道,沒有一個是草民出身。
劉邦地位最低,但也是個小公務員,魏蜀吳三家,曹操是世家大族,孫堅是一方太守,最底層的劉備也是漢室宗親。
不管他這宗親是真是假,但能夠跟著盧植讀書,說明他是有文化的,而那時代的文化掌握在大家族手中,這是共識。
司馬家是河內大家族,即便是五胡亂華的那些遊牧民族,同樣是他們的首領建立國家,輪不到普通牧民來出頭。
隋唐開國皇帝都是出自六鎮軍官世家,也就是所謂的關隴貴族,同樣不是草民。
五代亂紛紛,可那些建立者都是掌握一方的藩鎮,大宋的建立者同樣是世代將門的家族洛州趙氏。
唯獨大明朝是草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這說明了無論舊有的世家大族如何被毀滅,總有新的大家族崛起,沉澱幾代甚至幾百年後登上皇位。
朱元璋是個異類,除了他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出自草民階層,這是不可複製的,其他的草民別想自己有那麼一天,那是異想天開。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同樣如此,因為資源掌握在權貴手中,給草民是隻有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希望之路,但那只是希望。
陳垚這輩子是貴族,屁股決定了他的位置必須站在貴族這邊,因為他只是善良一點,離高尚遠著呢。
因此他嘲笑汪金、陳琳是草根出身沒毛病,眼前這位兵部尚書王瓊並不是草民出身,而是出自官宦之家。
現在他無法用這些來攻擊對方,只能哈哈笑道:“王本兵所言極是,歷史上的確有一些文臣軍事才華很出色,其中更有商人如呂不韋權傾天下。”
他這開口贊同王瓊,同時扯出一個商人來讓人莫名其妙。
可馬上他話鋒一轉道:“我好像聽說晉商出錢為我大明培養了許多讀書人,這些人真是積善有餘呀!”
說著忽然驚訝道:“對了,聽說山西的不少官員,家中也是買賣作的很大呀,不知道王本兵能否介紹幾個,本侯很想賺錢,太窮了沒辦法呀。”
王瓊臉都綠了,因為他是太原人,雖說大明朝的黨爭現在還沒分化成後來的楚黨、晉黨、浙黨等以地域為單位的,但晉商已經有插手朝政的苗頭了。
明朝地域性黨爭正是起始於晉黨跟楚黨,那是在萬曆年間張居正跟張四維的爭權。
後來白熱化是東林黨崛起,代表南直隸的東林黨擊敗所有對手,但也讓大明朝轟然倒下。
在這之前也有黨爭,但一般是志趣相投的人結夥,或者是師生關係,亦或是姻親關係。
倒是武勳很早就有地域性的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