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京營新制度
“俞家這爵位……”
“讓朕再想想,這臭小子自己的功勞不請功,竟給朕出難題。”
朱厚照今天會請兩位國公進宮談事,而不是叫內閣,正是因為陳垚的請功名單上,提了一件事。
那就是俞敦,陳垚之所以把他要到十二團營,讓他負責這一塊,就是為了有個藉口幫他說話,請求恢復俞家祖上的爵位。
俞敦何許人也,那是大明開國大將俞廷玉的後人,一將二相三侯的俞家落得個除爵的下場,這在武勳中就是個心病。
俞廷玉在大明開國是就已經死了,追封河間郡公,他是韓林兒手下大將,朱元璋在最困頓的時候他選擇跟隨,並帶來了朱元璋最需要的水軍。
他的三個兒子,老大俞通海為虢國公,同樣也是在開國前就陣亡,死於跟張士誠決戰之時。
老二俞通源,授封南安侯,涉及胡惟庸案被除爵,老三俞通淵授封越儁侯,戰死在白溝河。
說俞通源涉及胡惟庸其實是冤枉的,朱元璋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只是除了他的爵位,並沒有做其他處置。
但俞家除了老大老二外,還有老三呀,他並沒有被論罪除爵,只是戰死白河溝後,朱棣故意不給他兒子繼承爵位。
白河溝之戰是朱棣跟朱允炆叔侄兩的決戰,俞通淵是朝廷大將,自然是朱允炆一方的。
可問題是大明的武勳,在靖難之役中並不是俞家一家支援朱允炆,其他人並沒有因為這被奪去爵位。
朱棣後來有對開國武勳中支援朱允炆的人算賬,但都不能用靖難時的事為藉口,因為那難以服眾,還會被人看不起。
各為其主之事,何況這還是你老朱家自家人打架的事,他們並沒有背叛朱家,作為武勳其實是正常的。
因此俞家這最後一個爵位,是莫名其妙沒的,只是由於皇帝是朱棣的子孫在做,因此不好讓俞家恢復爵位。
而且朱棣也沒有名言奪去俞家爵位,丟不起那臉,只是用各種藉口不讓俞家後人繼承爵位。
也是俞家人丁不盛,正好給人藉口,俞通海無子,俞通淵三子全部在建文帝時期死了,同樣也絕嗣。
只剩下俞通源的一個兒子俞祖,但按照大明武勳繼承爵位的規矩,侄兒是可以繼承叔伯的爵位的。
可俞祖是個病秧子,給朱棣找到藉口不讓他繼承。
而後俞祖的孫子俞信在宣德十年請求承爵,被朱瞻基拒絕,到了俞信的孫子俞仲在弘治五年再次請求繼承爵位,還是被孝宗拒絕。
俞敦是俞仲的兒子,本來絕了繼承爵位的心思,參加科舉考上進士,被陳垚拉進十二團營當少監。
陳垚為何要幫他拿回爵位,說白了武勳之間本來就是一個團體,俞家同樣是安徽出來的,跟老陳家是世交。
而且俞家是大明水軍的創立者,陳家也是靠水軍出名的,掌管漕運不就是水軍。
再一個福建俞家正是出自安徽俞家,俞大猷同樣是俞家的旁支出身,祖上遷徙到福建擔任世襲百戶的官職。
俞大猷現在就是陳垚自己人,他不幫著俞家還幫誰。
俞敦不認識俞大猷,但無礙於聽說陳垚跟他的關係,繼承爵位後自然也會幫著自家人。
涉及爵位,朱厚照自然找徐光祚和張倫商議,這兩位都是靖難國公的後人,朱厚照真正的自己人。
但這兩位同樣是陳垚的世叔,在知道他為俞家爭取爵位後,也幫著說好話,這下朱厚照腦袋疼了。
終於到了朝會,朱厚照走進皇極門,看一眼跟勳貴們聊天的陳垚,“哼”了一聲表示不滿,可這傢伙笑嘻嘻的對他擠眉弄眼呢。
“好了,事情說完了,現在談談封賞十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