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跟隨孫堅的大軍行軍後,陳星宇是大開眼界。竟然發現軍隊十分非常注重隊伍的佇列和紀律。行軍時,隊伍要保持佇列,每行五至十里就要停下來整頓佇列,防止佇列混亂,如果遭遇襲擊時會崩潰。?
此外,士兵在行軍過程中也不能隨便離開佇列,就算是要上廁所,必須報告並由隊長陪同,以防止逃兵和意外發生?。
就連在行軍速度上也有一定的規定。由於孫堅部是步騎車混編,定下以三十里為一舍,即一天行軍的速度。
傍晚紮營就更加註意講究了,選址異常挑剔,不但要考慮防止自然災害、還要考慮敵人偷襲和士兵逃跑等問題?。
反正這一路行軍下來,陳星宇是大開眼界,學習到了更多。越發覺的,自己除了建立在兩千年知識的優勢外,其他相比這個時代的人並無任何優勢。
陳留到酸棗直線距離才一百多公里,可是真正到了行軍上,直到第六天下午,陳星宇才聽到探哨騎兵高呼酸棗到了。
說實話,這古代行軍真是個苦差事,好在那30個輔兵是牛蛋在操心,陳星宇這才有閒情去觀察學習,要麼估計不但累,連處理那30個輔兵都搞不定!
酸棗只是陳留郡下轄的一個縣,不大的縣城,不高的城牆顯然是無法容納十八路的兵馬。所以孫堅部的這三萬江東兵被指定到了酸棗西南方向的一塊相對平坦的區域紮營。
而這次紮營可不是行軍路上的臨時性紮營,所以不但會把軍帳全部搭建,還需要圍繞軍營設立寨牆,壕溝,拒馬等等設施。就算後面孫堅部前出接戰董卓軍,這個營寨依然會保留,且會留下小部分兵馬當做後營使用。
陳星宇需要忙的倒是不多,總共需要負責的加上自己才33人,搭上三頂軍帳,加上個工作軍帳足矣。受陳星宇指揮的那些輔兵戰鬥不行,搭軍帳那是極為嫻熟,他們在軍內就是幹這些活的。
陳星宇也插不上手,於是找了個相對高的地方遙望酸棗,此刻酸棗不高的夯土城牆上巨大的旗幟飄揚。
最大的大纛下袁字蒼勁有力,稍小的就是其餘諸侯的旗幟了。
第一鎮,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四鎮,幽州刺史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字稚生。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字文臺。
第十七鎮,自然就是典軍校尉,或許此時被袁紹封了臨時將軍的曹操,字孟德。
而第十八鎮自然就是此次會盟的盟主,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這代表這個時候漢末的一小半勢力匯聚一堂,如果陳星宇沒記錯的話,此刻在酸棗附近就有三十多萬兵馬,當然也包括輔兵在內。
一萬人在一起就黑壓壓一片了,陳星宇穿越前後穿越後都沒見過三十多萬人站一起是什麼樣。場面是何等宏大壯觀!
當然,雖然號稱是十八鎮兵馬,孔融、陶謙、馬騰和張揚壓根就沒來,要不然這小小酸棗估計會聚集超過四十萬的兵馬,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