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州朝廷派兵三十萬入江南道,楚明是沒想到的,也是不願意看到的,藩王不奉詔不得入帝都,朝堂的風雲詭譎,他也是鞭長莫及,自己培養的親信也無大權。
定南府。
楚明和一群幕僚密議。
“此次朝廷出兵三十萬入我江南道,諸位該如何看待?”
“王爺,朝廷恐怕是沒安好心吶。平叛完後恐怕會駐兵節制江南,看來,朝廷要以雷霆之勢削藩了。王爺要儘快打算了。”一位家臣說道。
“楚隆豎子安敢如此?”按輩分,楚隆也要叫他一聲叔叔,更何況這閩王也是祖輩用血汗換來的,可不能在他手裡消失。
近年來,朝廷要求藩王上繳的歲貢逐年增多,江南道首當其衝,短短數年,歲貢已增加一倍。楚明自是氣不過。
“賈先生如何看?”
“王爺,下定決心了嗎?要坐一坐那九五之位。”賈來和刺激著楚明的神經。
“同樣是姓楚,他楚隆做得,我為什麼做不得?只是靠我江南道一地,如何對抗朝廷,凡請先生言明。”楚明他有點不確信。
“江南道向來富庶,多年的積累,說富可敵國也不遑多讓。打仗,可不光是士兵的對抗,更是財富的對抗。接下來,我們只需……”賈來和講了一個時辰,把雙方利弊,天下局勢,內部策略……都講了一遍。後人整理出來,名為《搬象策》。
“先生所言甚是。”楚明決定放手一搏。
瑞陽城。
太守府內。
各郡反王匯聚一堂:正是那瑞陽城萬嵩章、富陽城衛遠柯、九陽城鄭路昭、丹陽城舒柳珍,各帶四五手下,商議事情。
“各位大帥,吾等順應天道,反抗暴政,民心所向,今日方得此間立足。現在,局勢動盪,外部強敵逼近,內部還未穩定。想聽聽各位有何良策。”萬嵩章說道,他是最先起義的。
“當務之急,我要穩定內部,安撫好義軍。此次義軍本不是長期受剝削而反,只是洪災所迫,官府無能所造成的。現在洪水退去,有了溫飽,很多人都想重返住地。只是譁變時,打殺了人,搶了財物,才跟著義軍。”衛遠柯說道。他本是官軍,和太守不和,災民譁變時,趁機殺了太守,領導了災民。
“大家情況都差不多,四郡受災嚴重,很多鄉鎮都沒了糧食,好在四郡戰備糧多,義軍才跟著。朝廷派兵鎮壓,再懷柔瓦解,我們很快就不攻自破了。如果義軍散了,百姓自是無礙,我們為首的必被屠戮。”鄭路昭說。
“大家說的都是實情。可有應對之策。”舒柳珍說道,她是義軍中唯一一個女首領,本是一商隊的掌櫃,起義時,聯合族內兄弟,帶領災民搶奪了太守府。
一時的沉默。
“既然大家都沒有好的良策,我這裡倒是有一策,供大家參考。法正先生你給大家講講吧。”舒柳珍對一個書生說道。
“各位大帥,皆有濟世之心,願為生民立命,然太平之路艱難,今有一策,供大帥們參考。”法正彎腰行了行禮。
“我們當務之急是要穩定軍心,讓百姓跟隨我們。那麼必須有讓百姓接受的條件,千萬年來,百姓對土地最為依賴,此次我們就把土地分給百姓。以“打土豪,分田地”為口號,將所佔領的土地分給老百姓私有,收取部分糧食作為田租。同時,在軍中散播朝廷屠殺歸順的災民,不留活口的傳言,讓民眾害怕……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法正的每一條策略,都能解決當前義軍的困惑,很快便達成了一致。
“法正先生所言皆是良策,吾等回去立馬安排。”政策是好是壞,試過就知道了。
“各位大帥,現在大家組成盟軍,也要推薦一位作為盟軍統帥,方便日後統一作戰。”法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