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就一直坐山觀虎鬥好了。
反倒是在大華的南面,這才應當是大華全力經營的方向。
黔中、劍南、雲南、青海、廣西、安南這些地方,還有待加強開發,特別是許多蠻夷部族還不服王化,大華要加強推進改土歸流,把這些地方納入真正的統治,不能再讓那些土著逍遙自在了。
而更南邊的中南半島,什麼水陸真臘什麼驃國等等,不推平他們還留著給兒孫們來做嗎?
趁著現在半島沒什麼真正強大的勢力時,正好把中南半島踏平,讓這片土地徹底成為中原帝國的一部份,從此北及凍土,南至大海,都是帝國本土。
這樣一來,朝廷對信度那片沃土的控制力,也能大大加強。
馬周的這種想法,其實還是中原本位制度,是中央集權的體現。朝廷可以分封諸侯,但這並不能影響中央集權,並不能讓朝廷更強大。
把中南半島納入大華朝廷直轄之地,這正是中央集權的體現。
房玄齡對此則是持有些保留態度的。
在他看來,中南半島其實沒有什麼可稀罕的。
那裡除了高山峻嶺,到處叢林,還有什麼?螞蝗和瘧疾嗎?
水陸真臘和驃國、狼牙修什麼的,遠不如百濟新羅和倭國有價值,要是按他的想法,那些地方其實直接分封掉好了。讓諸侯們去征服開拓,朝廷還能省心省力。
朝廷管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把雲貴川這些地方改土歸流,真正納入統治就已經足夠了。
當然,皇帝要堅持把中南半島列入征服計劃,將來征服之後還要由朝廷直轄,房玄齡也並不反對。
談到後面,御史臺的鄭元提出一個問題。
“如今倭國已經平定,東征行營也可以罷撤。現在扶桑擁有三個民兵師和一個朝廷正規軍,兵力超限,請問是否削減撤除一些?”
倭國平滅,如今改名扶桑道,為朝廷直轄領地,但又劃為太子采邑。朝廷派出宣撫使等官吏,但又受太子的節制。太子親自坐鎮扶桑,管理這片地區。
太子的采邑私兵額為一萬五,而他的民兵上限為兩萬,這些都是寫入憲法的。而如今,扶桑卻有正規軍兩萬,民兵三師六萬,這還沒算上朝廷的朝鮮艦隊。
“陸軍的那個軍暫時先留在扶桑,等那邊局勢更穩一些再調回。至於扶桑的三個民兵師,第一零三師,再過兩月也要調回遼東遼北等地。剩下兩個扶桑民兵師,一萬五改編為太子的采邑警衛隊,兩萬則保留為太子采邑民兵。”
“還剩下五千,則改編為稅警部隊。”
張超思考了一下後說道。
御史大夫鄭元有些疑惑的問,“五千稅警部隊?專用於徵稅的?”他還是頭一次聽到稅警部隊。
“關於稅警,這是朕的一個新打算,今天正好跟大家談談。”
第1515章 稅警
稅警,顧名思議,稅務警察。是稅和警的結合,大華如今有稅務部署,也有警察總署,這是兩個分開的衙門。兩署類似於五寺九監這樣的機構,朝廷上的寺和監其實是獨立的中央職能部門。
在職級上,和六部是平級,與六部也並沒有法定的隸屬關係。但職權與六部重疊很多,實際存在分工和制約關係。
六部主管政令,各寺監則分別負責某一方面的具體事務。比如鴻臚寺,主外賓之事,掌朝會儀節等。太僕寺,掌馬政。大理寺,掌刑獄。太府寺,掌財政庫藏。司農寺主管農業。
將作監管建築,都水監管舟船及水運還有水利運河等事務。
諸寺監都是專管一方面的具體事務。
大華立國以來,在寺和監之外,又新設不少署。
比如鹽務署、教育署、出版署、衛生署、海關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