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娘娘宮一帶,直接就可以掐住遼鎮的咽喉,沿著遼河水系向遼東腹心之地推進,但對方已經錯過了這最好的時機,天寒地凍,海面也會封凍,就沒可能透過海運機動,只能從金州復州走陸路一步步的向北推進,這個就是水來土掩的事情了。
走陸路的話,趙家軍大軍屯駐在復州城一帶,想要北進就只能過永寧監城、五十寨城、熊嶽驛、榆林鋪這四處堡壘,這四處都在官道的節點,從南向北,差不多就是步騎一日或者兩日路程的間隔。
如果正常的兩軍交戰,也就是說大明、蒙古和女真這三方彼此的戰爭,以及平定反亂平賊這樣的戰鬥,這四處城堡就會是重中之重,是大軍行進的兵站,是營盤糧臺所在。
大軍行進不可能太快,正常情況下每日三十里四十里就是極限,駐紮時就需要堡壘遮蔽,就需要糧草供應。
想要從容前進後退,就得保證這樣的堡壘在自己控制下,不然就有被堵住或者被斷後路的危險,那要面對的很可能是全軍崩潰的大禍。
所以按照常理,大軍想要推進,只能一個個堡壘爭奪,戰鬥會在這些堡壘附近先爆發,從小戰鬥到大戰,兩軍不斷的加大力量直至決戰。
建州女真奪取這片區域後,儘管這邊的百姓或逃亡或遷居,村寨大都荒廢,可永寧監城、五十寨城、熊嶽驛、榆林鋪這四處堡壘卻被建州女真保留下來,糧草和駐軍依舊維持不變。
那時候明軍殘餘據守金州和旅順一帶,隔海相望的登州府又屯駐大軍,如果明軍大舉渡海反攻,那麼建州女真軍隊就會沿著這四處堡壘南下阻擊。
按說這大軍出征,維繫糧道,建設營盤,都是常理,不過內線作戰,自然怎麼方便怎麼來,而且明軍的絕大多數營頭,這種組織力已經消失了,大軍只會依託城池村寨,出征攜帶三日到五日的行糧,其餘依靠地方供應,當供應不上的時候則是洗掠盤剝。
至於建州女真這邊,自起兵一來,也沒什麼紮營久戰的先例,從赫圖阿拉到遼陽瀋陽再到廣寧,這一路都是村寨城池,積儲豐富,而明軍又太弱,根本沒什麼圍攻久戰的事例,目前在佔據的地盤上作戰,也習慣於依託密佈的堡壘和城池作為兵站,用民房做營房駐紮,紮營的情況不多。
自明成祖朱棣以來,大明和周邊各個勢力的軍隊,越來越不擅長野戰紮營,遊牧生活的蒙古各部是個例外,最近的例外則是戚繼光的戚家軍。
現在又有一個例外了,那就是趙家軍,這趙家軍不光能紮營,而且城池堡壘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阻礙。
你率領兵馬辛苦行軍,趕到一處城池,想要藉著城牆和工事的遮蔽好好休整,這圍城攻城往往要以月和年為單位計算,所以進入城池往往就安全了,再不濟,依託城池同敵軍作戰,這也是佔了莫大的便宜。
不過這個道理對趙家軍卻行不通,你高牆深溝又能如何,趙家軍來到擺開大炮轟出去,城牆根本不是阻礙,到時候你躲在城內反倒被人甕中捉鱉,人口和糧食都便宜了別人。
原本建州女真的貴人們對這個知道的很模糊,但建州女真在關內眼線太多,訊息源源不斷的傳遞過來,加上覆州那邊的戰例,他們再怎麼不信,也要小心防備了。
既然這幾個城池守不住,那索性不去守禦,遼南半島在不斷的清剿拉鋸下已經殘破不堪,而且還是新佔,失去了也不覺得如何可惜,索性堅壁清野,直接丟棄不管,免得給那趙家軍行了方便,所以這幾處堡壘的人口和物資全都被撤回蓋州衛城。
可憐那些遼鎮漢民,經歷了一次次苦難之後,好不容易在這幾處做牛做馬有了點安定,又要流離失所。
遼南半島的西線一側,自蓋州衛城向南到復州城一帶,這片區域已經近似於無人區,只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