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園區成功運營數月之後,林宇和他的團隊並未停下腳步,他們開始著眼於如何進一步提升園區的競爭力與影響力,為東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林宇注意到,隨著入駐企業數量的增多,園區內的企業服務需求也日益多樣化。其中,人才短缺成為了許多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據調查顯示,園區內約 60%的企業表示在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等關鍵崗位上難以招募到合適的人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林宇決定與當地高校及職業培訓機構合作,搭建一個人才對接平臺。
團隊成員小張主動承擔起了與高校溝通的重任。他先後走訪了三所本地知名高校,與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深入洽談。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成功與一所綜合性大學和兩所職業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高校和職業院校將定期為園區企業推送優秀畢業生簡歷,並組織專門的招聘會。同時,園區企業也將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實踐專案指導,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在首次校園招聘會上,就有超過 200 名學生與園區企業達成了初步就業意向,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與此同時,趙剛的手工皮具製作工坊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工坊產品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訂單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然而,生產能力的瓶頸卻逐漸顯現出來。原本的場地和裝置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趙剛向林宇的團隊求助,希望能夠找到解決辦法。
林宇組織團隊成員進行了緊急商討,經過對工坊生產流程和市場需求的詳細分析,他們制定了一套擴張方案。首先,在場地方面,團隊為趙剛在園區內找到了一處面積更大的生產場地,約 500 平方米,租金享受園區優惠政策,僅為市場價格的 70%。其次,在裝置採購上,他們協助趙剛申請了一筆 30 萬元的裝置升級貸款,用於購置先進的皮具生產裝置。新裝置的引入使得工坊的生產效率提高了 200%,原本每月只能生產 500 件皮具產品,如今產能提升到了每月 1500 件。
在提升生產能力的同時,趙剛也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他與團隊成員小李一起,策劃了一系列品牌推廣活動。他們參加了國內知名的手工藝品展覽,在展覽上展示了工坊的特色產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買家的關注。據統計,在展覽期間,工坊共接到意向訂單金額達 80 萬元。此外,他們還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線上推廣,開設了官方網店,透過直播帶貨等新興營銷方式,使得工坊的線上銷售額在短短三個月內增長了 500%,月銷售額突破了 30 萬元。
然而,創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一家入駐的電商企業因經營不善,面臨資金鍊斷裂的危機,欠下了園區兩個月的租金和部分水電費,共計約 8 萬元。這一情況引起了園區內其他企業的關注,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整個園區的聲譽和企業的入駐信心。
林宇親自與這家電商企業的負責人進行了多次溝通,瞭解到企業的困境主要是由於庫存積壓和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的。林宇的團隊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免費的財務諮詢服務,幫助他們最佳化庫存管理和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積極協調園區內的其他企業,組織了一場內部的電商資源對接會,幫助這家企業拓展銷售渠道。經過努力,該電商企業成功清理了部分庫存,緩解了資金壓力,並逐步走上了正軌。這一事件不僅讓涉事企業感受到了園區的支援與溫暖,也增強了其他企業對園區的歸屬感和信任度。
在社群閒置資源利用方面,林宇的團隊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在東區的邊緣地帶發現了一片廢棄的鐵路貨場,佔地面積約 8000 平方米。這片貨場地理位置優越,緊鄰交通主幹道,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林宇與政府相關部門再次展開合作,經過詳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