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和他的團隊在解決了一系列就業與社群福利銜接的問題後,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們深知,要想從根本上改善東區的經濟狀況,需要挖掘更多的潛力,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林宇在一次團隊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們已經在就業安置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在應該著眼於扶持一些小型創業專案,讓有能力和有想法的失業工人能夠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帶動更多人致富。據我瞭解,在這些失業工人中,有大約 20%的人曾經有過一些創業的念頭或者小生意經驗,我們可以從中篩選出合適的專案進行重點扶持。”
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贊同。經過一番細緻的篩選和調查,他們鎖定了幾個有潛力的專案。其中一個是由一位名叫趙剛的工人提出的手工皮具製作工坊專案。趙剛曾經在一家皮具廠工作多年,熟練掌握各種皮具製作工藝,並且他對設計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計劃打造一個集手工皮具製作、銷售和培訓為一體的工坊,不僅可以生產高品質的手工皮具,還能傳授技藝,吸納一些有興趣的工人共同創業。
林宇的團隊為趙剛的專案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和資源整合。他們聯絡了一些商業導師為趙剛提供創業指導,在資金方面,透過多方籌措,為他爭取到了一筆 20 萬元的創業貸款,同時林宇自己也資助了 5 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此外,他們還幫助趙剛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場地,面積約 300 平方米,位於東區的創意產業園區,這裡租金相對優惠,且周邊藝術氛圍濃厚,有利於吸引顧客。
在籌備過程中,小李負責協助趙剛進行裝置採購和原材料供應商的對接。他們統計發現,初期需要購置各類皮具製作裝置約 15 臺,包括縫紉機、切割工具等,預計裝置採購費用在 8 萬元左右。原材料方面,每月預計需要採購皮革、縫線等材料約 3 萬元。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籌備,趙剛的手工皮具製作工坊順利開業。開業初期,工坊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手工皮具產品,如復古風格的皮包、個性化的皮帶等。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方式,在第一個月就實現了銷售額 5 萬元。隨著口碑的傳播,第二個月銷售額迅速增長到 8 萬元,並且已經吸納了 10 名失業工人加入。
與此同時,林宇的團隊還關注到了社群的閒置資源利用問題。小陳在調查中發現,東區有不少老舊廠房和倉庫處於閒置狀態,這些空間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可以成為新的創業孵化基地或者商業專案用地。他統計出閒置廠房和倉庫的總面積約達 5000 平方米。
林宇與當地政府部門進行了積極的溝通和協商,提出了改造閒置資源的計劃。政府部門對這個計劃表示大力支援,並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優惠,如減免部分土地使用稅和提供基礎設施改造補貼。在政府的支援下,林宇的團隊開始對其中一座面積約 1000 平方米的閒置廠房進行改造,計劃將其打造成一個集電商創業、創意設計和小型加工製造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業園區。
在改造過程中,他們邀請了專業的建築設計團隊和工程公司進行規劃和施工。預計改造工程總費用約 150 萬元,其中包括廠房結構加固、內部裝修、水電改造等專案。為了籌集資金,林宇的團隊一方面爭取政府補貼約 50 萬元,另一方面吸引社會投資。經過努力,成功吸引了幾家企業和投資機構共同參與,籌集到了剩餘的 100 萬元資金。
回想起半年前蘇瑤的創業經歷,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內心掙扎的歷程。蘇瑤最初憑藉著對餐飲的熱愛與獨特眼光,從一家小小的咖啡店起步,逐步構建起自己的餐飲商業帝國。然而,隨著市場的風雲變幻,傳統餐飲業務的發展逐漸遭遇瓶頸。當她萌生出拓展線上業務、打造餐飲外賣平臺的想法時,內心既充滿了對未知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