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使用的矛,是1983年在江陵縣的一個墓地出土的,
越王勾踐的劍也是在同一時期出土,
只是在另一個古墓,
這個古墓和吳王夫差的古墓距離,
只有1000多米。
其實想知道答案很簡單,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幾年後,
帶領軍隊滅掉了吳王夫差,
然後把吳王夫差的矛帶到了自己的國家。
後來楚國又滅掉了越王勾踐的後人,
於是越王勾踐的劍和吳王夫差的矛,都被帶到了楚國,
又作為戰利品分給了楚國的兩個王室成員,
於是他們就各自擁有了這些寶物。
很多人都知道往西天取經的唐三藏,
他是唐太宗時期的和尚。
但他不是西天取經的第一人。
最早去西域求取佛法的人從東海出發,
當時漢明帝聽說西方有佛,
於是派遣了一支外交使團前往天竺,
也就是現在的印度。
三年後,
外交使團回國並帶回了100多本佛經。
在三國時期,
還有一個姓朱的高僧前往西域取經,
他到達了于闐國,
還拿回了一本《放光般若經》。
在東晉時期,
60多歲的和尚法顯,和他的一個徒弟也前往西域求到了佛經,
他們在路上走了三年才到達印度北部,
法顯在印度求取了很多佛經。
還有居住在東三省的和尚曇無竭,
他們沿著蒙古高原前往叢林,
南下翻過阿富汗的雪山,
歷經艱難險阻才到達古印度,
在路上有20個人死掉,
只有5個人活下來。
幾年後,
他們求取了很多佛經,
然後前往印度南邊乘坐商船,
透過馬六甲海峽回到廣州,
曇無竭在廣州將很多佛經翻譯成漢語,
後來流傳到後世,
成為人們學習的經典。
但是這些人的成就和名聲都沒有玄奘大,
所以這些先行者被後人遺忘了。
我昨天在短影片上看了一個有趣的影片,
上面說鄭和就是失蹤的建文帝,
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
但是歷史資料中的鄭和,帶著皇帝的使命前往阿拉伯地區、非洲地區,
並沒有到南美洲地區。
他建立了萬國朝貢體系,
宣揚了國威。
其實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
主要是為了加強海外貿易,
給國家創造財富。
曾經有一個大學生,在南亞的某個城市進行學術考察時,
在路邊發現了一個殘破的陶器,
陶器上面畫著一些奇怪的圖案,
於是他就把這個陶器撿起來,
透過飛機帶到自己國家。
後來他把這個陶罐交給他的一個朋友,
他這個朋友是歷史學家,
看到這些神奇的陶罐非常驚訝,
就把這些陶罐送到考古中心進行研究。
後來考古中心出了結果報告,
原來這些陶器,竟然是公元前4500年左右生產製造的。
這才發現這個小鎮,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歷史。
後來他們這些考古工作者,向南亞這個小國家申請文化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