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工業化積累是蘇聯的幫助。全鏈條全體系的幫助是罕見機遇。遠遠不是59年償債就能還的。
以後的中美蜜月期就小巫見大巫了。因為這時候“真需求”出現了,一切都要錢:
1978年引進的4套30萬噸乙烯成套裝置,直到80年代末才建設。
寶鋼二期據說花光了所有外匯積累。
紡織業並不是小產業,恰恰幾乎是唯一工業規模的資金來源,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起碼貢獻萬億人民幣與前期原油和礦業外的幾乎所有外匯。
————————
談談(原始)積累
新中國的重工業發展是非常艱苦的,是工農剪刀差積累出來的,人家歐美工業化是殖民地販毒販奴軍火賠款等等來的。儘管不義但是工業需求是切實有效需求(即能用硬通貨支付購買經費)。
中國卻很少提及重工業的“有效需求”問題,問題是工業化花光了紡織業農業手工業但並不感恩,相反口號不少,動不動喊發揚覺悟。但是農業畢竟只價值生產,壓根沒有剩餘價值。剪刀差畢竟是權宜之計。而紡織業提供資金積累居然達到40年。讓沒剩餘價值和低剩餘價值的中國產業與列強的殖民等高利潤方式拼當然辛苦。
談重工業、裝備工業一定要談“需求”的歷史演化。畢竟引進的裝置所花的外匯是紡織業和礦業等低端產業積累來的。
——————————————
談談80-90年代的老工業衰落
其實改革開放帶來的工業陣痛,就是需求與支撐帶來的。
80年代改革開放一旦真實需求暴露出來,當然原有裝置工業會遇到危機。改革開放前的重工業發展基本不是來自“有效需求”而是“國防需求、戰略需求”是犧牲紡織業、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而恰恰紡織業、輕工業面對了外貿等有效需求,自然大發展了。
————————————
談談歷史脊索
真正改變產業面貌的是產業需求、產業鏈、產業叢集。是各個環節真實需求需要的釋放與支撐。前蘇聯就有為國防而裝置工業畸形化傾向。被全體系全產業鏈打的落花流水。而中國的大發展,城市化、建築業、交通業、出口加工業等為重工業提供有效需求與必要產業鏈、叢集支撐。而金融、管理、技術引進、資訊浪cháo、國際交流、新型戰爭衝擊、等等都為中國工業化產生深遠巨大影響。
懇請作者把握系統叢集視野視角下的重工業和重工業中的裝置產業。
001 夢迴七九
“我這是到什麼地方了?”
林振華摸著腦袋睜開眼,發現自己躺在一個簡陋的房間裡,身邊坐著一個戴大蓋帽的jǐng察,正笑眯眯地看著他。林振華總覺得什麼地方有點不對勁,仔細想了想,才發現這個jǐng察的服裝不是自己所熟悉的藏藍sè,而是上白下藍,領口還有紅sè的領章。
“同志,你醒了?”jǐng察親切地問道。
“這是什麼地方啊?”林振華問。
jǐng察挺客氣地回答道:“這是湘平省餘陽縣紅山派出所,我是這裡的所長,叫魯志強。”
“我怎麼會到這來了?”林振華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他隱約記得,自己在前一刻還在華青大學的實驗室裡做實驗,jīng神恍惚了一下,就莫名其妙地就進入了一個混沌的空間。他不知道自己在那空間中漂了多久,像是一瞬間,又像是整整一個世紀,等到自己再睜開眼的時候,已經到了這個更加莫名其妙的餘陽縣紅山派出所,他甚至於從來都不知道還有一個叫這個名字的縣。
“昨天,你乘坐的長途汽車路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