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2部分

平地就是篝火會場了,每遇有有什麼重大節日,全村的人都會聚集在此,燃起篝火舉行大聯歡,他們的民族特色都會在篝火晚會上得到體現。整個民族文化村無論從服飾到建築、從餐飲到習俗都明顯而完整地保留著仡佬族的特色,由於石阡是多民族雜居,在與漢族長期的交往融合下,他們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創造著自己的特色,雖然他們有的穿著漢裝,講著漢話,但是他們的民族特色卻融匯在他們的節日和歌舞中。比如驚險神奇的儺堂戲、詼諧幽默的木偶戲、歡聲笑語的薅草鑼鼓、熱情奔放的攔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動地表現我們民族村歡快愉悅的生活情緒。其中,仡佬族的儺堂戲是中國瀕臨滅絕的保護戲種,裡面的上刀山、下火海十分精彩,最為精妙絕倫,一會我們可以在民俗陳列館中欣賞到。仡佬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過古夜郎國的民族,民間俗語常有“蠻夷仡佬,開荒闢草”之說。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於歷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長期的社會歷程中,逐漸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獻記載,有紅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鐵仡佬等稱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但由於與鄰近諸民族的長期交融,語言逐漸發生變異,主要使用漢語,並通曉相鄰民族的語言。”(未完待續。)

第三五一章 石阡的民族村寨(一)

導遊黃桂蓉的講解雖然沒有什麼起伏跌宕,略顯平鋪直敘,但講解吐詞很清。

田理麥悄悄對蔣雯雯說道:“雯雯,你覺得小黃的講解如何?”

“麥,別打岔,聽講解!”蔣雯雯說道。

導遊黃桂蓉繼續講解。

“仡佬族部分古語儲存於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義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稱、自稱和他稱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導遊黃桂蓉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我們石阡保留著豐富的仡佬民俗。諸如擊鼓而歌的娛喪之俗;臘餘歲尾的舂儺還願之俗;過年打餈粑、推綠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測旱澇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時節說春、送財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節玩燈之俗;敬雀、謝土、吃新等節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賴子石”之俗;打薅草鑼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親之俗;送瓜、送寶、送“菩薩”等送子之俗;辦“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圍之俗;建房說上樑伏筮、訂門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的房屋建築特色明顯,也彰顯了西南少數民族突出的建築特色。房屋形式主要有“幹欄”、“千腳棚”、“塌塌房”等。而現在石阡仡佬族人則大多住的是木構架穿鬥青瓦房。正房中間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龕)以祭天地神靈和祖先,兩邊是臥室和廚房。臥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裡終年薪火不絕,上面的木柵用作掛臘肉和辣椒等,用煙薰出來的臘肉別有一番風味。這裡也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坐休息或閒談。親朋來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談。屋前為院壩,用作晾曬糧食、衣物等。院壩左右兩邊建有廂房,一般為二層樓居建築,底層供貯存農具和養畜牲之用。樓上為糧倉、住房。

“仡佬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子穿開襟無領長衫,袖子較長,佈扣7至9顆,多至11顆,少數無領俗稱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領口,袖口及衣服邊沿都繡有花紋或用花布條鑲以花邊。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喜歡穿繡花勾尖尖鞋。外罩無袖青色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