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是這些大中兵馬,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關這個關中東大門,並且在劉寶手下大將範勝的指揮下,開始迅速佈防。
對於這種事情,肖天健沒興趣過多去過問,他只需瞭解情況既可,各地戰區已經劃分,每鎮兵馬自有他們的指揮系統去進行調動,潼關屬於第二鎮劉寶負責,該怎麼做劉寶自會處置,雖說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並不願這個時候和李自成撕破臉,被李自成牽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稱皇他必須要表明態度,既然李自成不願意聽他的,還想要來跟他搏一搏,那麼他也不會怕他,而且在他看來,對付李自成他無需花費太多的精力,有各鎮的兵將足矣來控制李自成的兵馬了。
所以對於這件事肖天健並未給予太多關注,而是將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這次大規模北伐定下來之後,朝中又因為肖天健是否該御駕親征的事情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為,肖天健現在已經貴為一朝之主,身份已經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經不易再親自領兵北上了,最好還是選一個大將作為統帥率軍北伐,這種觀點深得人心,當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駕親征,文武百官便紛紛上奏,勸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這樣的勸說對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來,他這麼多年來等的就是這一刻的到來,現如今大軍即將北伐,而他卻留在南京城這個大後方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於是他當即便回絕了諸臣的建議,並且當即下詔明示他必須要親自北上,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大中的諸臣其實也早已習慣了肖天健的強勢作風,見到勸進無效,於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來,各自都開始將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這次北伐將是決定大中朝命運之戰,所以大中國上下無不都十分重視這一戰,而這一戰他們要對付的主要敵人已經不是大明官軍了,到了這會兒在肖天健的引導之下,所有人可以說都統一了認識,那就是他們此次北伐的主要敵人,將是北方叩關南下的建奴大軍。
所以不管是情報部門,還是財政、後勤部門,乃至是軍方各個系統,都開始為這一次北伐做起了準備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次北伐將會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戰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便是後勤供應方面,大中朝立國之後,雖然眼下實力已經很強了,但是畢竟很多地方經營時間尚短,財政和物資的基礎還相對比較薄弱,這樣的大戰需要的物資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幾百萬兩銀子投進去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這還牽扯著大中朝工業系統的生產能力,而且給他們準備的時間也非常倉促,想要完成這樣大規模的物資調運和兵力調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各部為此都投入到了連軸轉的工作之中,許多事情被暫時擱置下來,全部精力幾乎都用在了戰爭前期的準備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國不久,各部還未形成官僚作風,相互之間推諉扯皮的現象也不明顯,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這件事上傾注的熱情之大,誰也不想這個時候因為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間只能通力合作,將大中剛剛建立起來的行政機器開足了馬力。
於是湖廣、南直隸、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資都開始在總後勤部的調配之下,大批民壯被調動起來,將這些物資開始大批次的透過水陸兩種方式,朝著北方前線送去,大批的糧食、彈藥、器甲、槍炮紛紛裝船或者裝車,運往了需要它們的地方。
長江和運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種貨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來,以運河為主要運輸通道,大批駛入京杭大運河之中,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緩緩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國的兵馬,也從各地紛紛被抽調出來,朝著兵部給他們指定的位置集結了過去,此次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