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的年輕人來說,平遙的明清大院跟京城高不可攀的四合院並沒什麼區別。
古城?whocare?
麗江還是古城呢,與其去平遙,不如去麗江來一場驚險刺激的豔遇之旅。
平遙需要新的標籤,一個更加現代,更加能吸引旅遊生力軍,所謂文藝青年的形而上的標籤。
電影展對於當地的作用便是如此,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動作。相比於當地半死不活的國際攝影展,大眾意義和影響力更大的國際電影展與賈科長,再加上橫跨製作、發行、開發、網路行業的業內巨頭,有可能讓這座進行旅遊開發數十年的古城煥發出新的想象力。
接著,萬年又說了影展的具體計劃:
第一,放映,面向非歐美世界的電影人,日本韓國墨西哥,伊朗泰國新加坡,哪兒都行。只要質量過關,我們全都歡迎。當然,想要真正建立看電影的氛圍,放映環節一定不能只有藝術片,商業片也要有。若是本地人都不來看電影,光指望迷影老炮來捧場的話,影展早晚得倒閉。
第二,扶持。這一點分為兩部分,首先是青年導演扶持環節,針對的是長片。只要有信心,都能過來放映。質量過關,內容穩妥的話,公司還能聯絡中影發行。其次當然是沒能力拍長片的純新人,建立扶持資金和交易市場,跟影視公司對接可以,跟影展官方合作也行。
第三,培訓。從編劇格式、拍攝流程、機位設計等基礎的開始培養,之後躍升到電影史、電影鑑賞等藝術層次。培訓完成,青年影視可以勉為其難提供實習崗位。目的就是為中國電影業,也為了青年影視培養工業化影視人才。
太特麼高尚了。
往小了說,這叫培養新生代導演。往大了說,這以後就是平遙影展的嫡系。
就像現在寧皓帶出來的文木野、忻玉昆、韓延等人一樣,出去一說,喲,您是寧導的熟人,這就拉上關係了。
七十二變都能扯起一個密密麻麻的關係網,依託影展和青年影視,未來只會有更大的勢力出現。
幾天下來,電影展的大體框架已經確定。
不過,也只是框架,剩下的細節才是重頭戲,需要水磨工夫,一條條的解決。
去電影展,最愁的是什麼?
不就是細節不到位?
看看今年的金雞獎吧,記者沒專門招待區,明星沒專門休息區,下雨沒躲雨的地方,餓了連吃的都不給。
最特麼可氣的是廁所都不夠用,一幫穿著晚禮服,露著白花花胸脯的女明星排隊上廁所。
也就是金雞獎有排面,換了別的影展,第二年就得倒閉。
框架決定格局,而這些細節才能真正的吸引影迷和遊客前來。
幾天下來,囉囉嗦嗦說了一大堆,萬年提問題,老賈想策略,領導們聽,秘書們記,每每討論完畢,時間就到了黃昏。
基本的框架定了下來,但什麼時候正式開辦,還得看當地政府的給力程度。
電影展也好,電影節也罷,最重要的環節,便是官方的背書。
有了賈科長,有了萬年,再有政府的支援,從第一步開始,平遙電影展就走在了前面。
在這個地方開辦,最大的好處,大概就是不存在任何的必要競爭性。
京城電影節衝擊a類,原因多樣,最重要的,便是滬上電影節是a類。
好不好,不重要!
比你強,這才重要!
有時候很複雜,有時候,卻像鬧脾氣的小孩一樣的直白簡單。
······
跟那幫領導聊天,比拍一部《無人區》都來的累。
回到賓館,萬年倒頭就睡。待再度醒來,已經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