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大雪,逛了一圈的萬年兩人回到了酒店。
酒店房間裡,關錦朋、陳祉兮正跟宣傳人員確定之後的釋出會內容,順帶調整著之後的日程,給幾部華語電影的派對以及聚會留好時間。
電影節不是村頭放電影,看個熱鬧就完事兒了。主要的環節還是電影交流,以及參加各個劇組的派對。這些派對才是電影節影展的主菜,像是這一屆裡,大兵小將、團圓以及三槍都將舉辦派對。
青年影視此次入圍主競賽單元,定然也不能像劍雨的時候一樣,光是去蹭飯。自己也得舉辦一個派對,互相交流一下。
華語電影人互相捧場都是約定俗成的規定,對於導演和演員都是個大好機會,擴充套件人脈,獲得資源,交際圈就是如此。而對於片方來說,派對也是一個重要的宣傳環節,後續的銷售合同基本都是在派對上達成。
喜歡在飯桌和舞會上談生意的不只是國人,老外也是一樣的。
“首映什麼時候,關導?”萬年走進房間問道。
“17號,在‘大兵小將’之後。”關錦朋沒抬頭,手拿一枝筆畫來畫去,“那天同樣首映的還有‘沙哈達’以及‘如何結束夏天’,挺不錯的安排,場次也不少。”
萬年湊過去一看,好傢伙,首映式上都是大拿:程龍、王權安、張一謀、於男、孫紅磊、閆妮,還有彎彎和香江的幾個導演。除了華語電影兵團之外,還有發行公司的幾個人以及影展主席科斯里克。
關錦朋算是柏林電影節的自家人,稱得上是半個地頭蛇,本地的熟人可不少,隨便劃拉劃拉就是滿屋子的星光璀璨。
“關導,厲害!”萬年心悅誠服,不愧是老牌導演!
“大家給面子而已,”關錦朋謙虛道。
······
下午,幾人先是給團圓首映式捧場去了。
國際電影節的開幕片大多選取兩種。一種是全大腕明星陣容,足以吸引全球媒體關注,一種的主題超前,引發話題和思考。而此次柏林電影節開幕影片:團圓並非是以上兩種。
看完電影,萬年照例鼓了鼓掌,並在之後的記者採訪環節給電影說了幾句好話。說實話,這電影確實很不錯,本來是一個相當尖銳,衝突相當大的故事,偏偏被王權安講的分外的溫馨。
據王權安說,團圓的故事來源是鳳凰衛視的一段紀錄片,講的是老兵去滬上找他以前的妻子,和妻子後來在滬上組成的這一家人在討價還價,如果讓妻子跟他走,給多少錢合適。大家討價還價的結果就是5000塊錢,令人可笑,也讓人心酸,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件真實事件。
新聞本身比電影更尖銳。作為觸發電影的動機,已經夠了。
但是問題也有,開篇格局不錯,但越到後來,開口卻反而小了,到了結尾,收束得有些陡峭。前一場戲尚是生死離別,後一場戲就還原為平靜如水的日常生活,中規中矩。很樸素、溫馨、感人,但也缺少亮點和驚喜。
而且,老外似乎不太能理解電影里人物的那種彎彎繞的思維。
團圓的主題很國際化,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造成的骨肉分離,德意志人能理解,國人能理解,老美也能理解。但是裡面的情懷,裡面的故事情節設定則更加的民族化,比如說裡面老陸的那種心思,那種滬上老男人的狡猾,只有國人才看得懂。很多記者以及影評人都沒有看懂這層老奸巨猾,他們其實是不太看得懂這個部分。
對國人來說,有些事不一定非要自己出手,很高明,可以借力打力,尤其在人際關係上。外國人不太明白這種曲裡拐彎的智慧。
當然,記者們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2000年,張一謀柏林巧遇鞏麗。2010年,王權安柏林恰逢於男。這樣的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