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3頁

趙匡胤遷都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自己的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所以最初定都開封談不上選擇,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承襲。

開封確實是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此前定都於此的都是短命政權,但趙匡胤雄才大略,大宋開國後即開始為開疆擴土而南征北戰。

戰略上以攻為主,戰場主要在別人的地盤上,十多年來國都從未受到過威脅,而開封的通達便利更成為了利兵利戰的優勢。

應該說,宋初定都開封是符合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客觀需要的最佳方案。

問題在於,當大宋如秋風掃落葉般蕩平南方諸國而將目光轉向北方時,形勢卻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

盤距在山西的北漢政權聯合北方的契丹,憑藉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勢,成功阻止了宋軍向北的步伐。趙匡胤三次攻打北漢,皆受挫而返。

當戰略上的進攻轉化為對峙,作為一個身經百戰、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從心而產生失望和無奈,也當然會意識到巨大的危險。

北漢在黃河以北,與汴梁僅相隔一河。而強大的契丹也隨時有可能揮戈南下,以汴梁平坦開闊的地勢,如何抵擋遼軍鐵騎?

要保證四戰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為險,所以駐守開封的禁軍數量急劇膨脹。

那些已經習慣於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們,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師或許會感到心安,而趙匡胤則已清醒地認識到了軍隊龐大對國力的巨大消耗。

他提出遷都洛陽就是為了&ldo;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rdo;,只可惜,他的遠見卓識未能得到大臣們的理解。

極力反對趙匡胤的提議,大部分臣子都反對。

最終在趙光義&ldo;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rdo;的勸說下,不得不做出妥協。

其實,對於這次遷都之議還有另一種猜想:御弟趙光義早有謀位的野心,一直在做著精心準備,他作了十幾年開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親信勢力。

不管趙匡胤對此是不是有所覺察,遷都之議對趙光義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所以他當然要竭力反對。而大臣們不過是受了他的鼓動,幫他製造氛圍而已。

這樣的分析&ldo;陰謀論&rdo;色彩過重,卻並非沒有道理,此後事態的發展,甚至包括趙匡胤幾個月後的詭異死亡,都可以作為懷疑趙光義的理由。

在最終做出妥協時,趙匡胤忍不住仰天長嘆:&ldo;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rdo;

此語在百年以後驗證。空前龐大的軍隊消耗著大宋十分之九的財力,卻仍無力阻擋外敵的入侵。

開封終於在靖康二年被金軍攻陷,北宋滅亡。

現在趙匡胤說出來汴京已經是是非之地,要去洛陽巡視,誰又能保證這是不是對趙光義有所警示呢?

不過趙承嗣卻不敢亂說話,只是低著頭,這種事情是可以亂說的,這畢竟是人家趙家的家事

雖然自己也姓趙,但是不是人家趙氏皇族。

不過想到宋朝的百年屈辱,趙承嗣還是忍不住的說了一句:&ldo;官家,臣下冒死猜測,莫不是您有遷都之意?&rdo;

趙匡胤眼中精光乍現,這小子說到自己的心坎之中去了,這小子果然不是一般的人。

------------

第一五九章 在德,也要險

&ldo;純臣,你可知道你這是死罪,妄議國都這是誅九族的大罪。&rdo;

趙匡胤直勾勾的看著趙承嗣,似乎真的想要治罪一般。

一朝的國都都是在建國時候定好的,還沒有說在王朝上升期間更換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