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知道後,他立即率人以
探測陵園為由進入洞窟。令所有入洞者大吃一驚的是,這個洞窟竟通人陵墓地宮。
“白狼”命人取了大批的珍寶帶出洞外溜之乎也。
守陵人得知後立即報告了官府,洞窟由此被堵死,隨之加緊了陵園的看管,洞
窟再來被掘。據清朝官員推測,這個洞窟很可能是當年黃巢大軍掘陵時所開啟的通
道之一,掘陵的將軍在離開時,草草地將洞掩飾起來,以備後來再盜時能順利開啟。
但隨著黃巢的兵敗,這些當年封洞的將軍再也沒有回來。
隨著歲月的流逝,洞窟也就成了不被人知的秘密。只是偶然的一場大雨又使它
重見夭日,從而使陵墓地宮再一次遭到洗劫。
清朝滅亡後,隨之而起的是軍閥混戰,陝西軍閥又一次派兵挖掘了秦陵,取走
了地宮大批珠寶。這是項羽、黃巢之後又一次對秦陵的大規模兵燹。當然,關於這
些記載和傳說是否真實,後人尚有爭論,而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這便是解放戰爭時
期,國民黨駐西北軍隊為抵抗解放軍的攻擊,以秦陵為制高點,在封土四周挖掘出
數條戰壕應用於戰爭,致使面目全非的秦始皇陵園雪上蒙霜,幹瘡百孔。
千載風雨剝蝕,無數場戰爭的摧殘,使今天的人類無法得知陵頂當年封土的形
狀。有人認為封土最初的形狀為圓錐形,有人認為是四方錐形或方錐形,有的則推
斷為覆鬥形,無數研究者為此爭論不休,但至今未得出一致的結論。導致這種原因
和狀況的自然是史料記載的忽視,但史料記載也不是永恆不變的。關於封土的高度,
西漢時記載為“墳高五十餘丈”。按當時每尺23 厘米折算,封土高度應為115 米
甚至還要多些。風雨的沖刷無疑地逐漸降低了它的高度。漢之後的官方資料沒有對
封土沖刷後的高度作出詳盡的記載,倒是中國的國門被外國人用大炮轟開之後,封
土的高度才有了較確切的記述。
1906 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來中國對秦陵作了考察後,在他的著述裡就有了
“陵高76 公尺,中間稍平,且有階段,頂上廣闊平坦,陵墓近於長方形,東西寬
約488 公尺,南北寬約515 公尺……”20 世紀初,曾有三個法國探險者來到驪山
考察、其中之一的維克多·薩加侖在1917 年這樣描述秦始皇陵:“是中國現存陵
墓中最為不朽和高大的一座。它每一邊都長於1000 英尺,有150 英尺高,外形經
過精心設計,共有三層起伏的封土,就如一座小山一層層疊在一起……”1961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作為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予以公佈。同年陝
西省文管會王玉清等人對陵園進行了勘察和測量,這時的陵頂封土已被雨水沖刷到
不足當初高度的二分之一,權為43 米。
當然,這次的勘查對陵區文物的分佈及地下深埋的秘密仍一無所知。要真正弄
清陵園的一切,還要等到兵馬俑被無意發現後,程學華率考古鑽探小分隊到來之時。
程學華走來了。
馬廄坑與珍獸坑
程學華站在始皇陵封土之尖,舉目四望,陵園周圍的莊稼已收割,大片的田疇
只有銀白色的荒草在秋風中動盪。他察看了地形,率隊走下陵頂,來到陵園東側的
上焦村外,開始了漫長的鑽探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