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徵西班牙。在佳德斯,策馬衝到亞歷山大的塑像前,

來來回回地徘徊了好久。亞歷山大的光輝業績和傑出才能,激勵著他完成了自己的

偉業。

和亞歷山大、凱撒有所不同的是,秦始皇本人並未親自率軍廝殺疆場,但他卻

站在了更高角度上駕御群才,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修建鄭國渠本來是韓國

的疲秦計,然而他能聽從諫議未殺水利專家鄭國,反而下令將渠修成為秦所用。為

奪得一個思想家韓非,他不惜發動一場戰爭,青年將領李信率軍伐楚、損兵折將慘

敗歸來,仍受重用。在大規模的東征中,秦始皇手上有一大批第一流的政治家、軍

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如李斯、姚賈、王翦、蒙恬、尉繚等人,均在秦始皇的麾

下,出色地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完成了吞滅六國的大業。

在融合人種這一問題上,亞歷山大作出了前人未有的驚世之舉:令東西民族相

互通婚。雖然他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鞏固大帝國的統一,重點在於政治,但其間也有

一種進步的、科學的思想在指導著他,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發展。

羅馬的凱撒為加強屬州的統治,移出8 萬羅馬城市民,分別送到各殖民地區定

居,令他們與當地人通婚,以進行人種的融合,這也是亞歷山大思想的繼承和延續。

秦始皇發兵50 萬一舉攻下“百越”。面對戍守的困難,毅然改變吞滅六國的

戍守戰略,命部分將卒與越人雜居、通婚。這顯然出於政治與軍事戰略的考慮,卻

使“百越”的文明得到了發展,致使“中縣人以故不耗減,越人相攻擊之俗亦止”。

亞歷山大遠在異邦建立了很多城市、軍港,無非是出於鞏固帝國的軍事上的考

慮。而秦始皇面對當時無力徹底吞滅匈奴的現實,不顧時人乃至後人的詛咒,狠心

地築起了一道萬里長城。也同樣是出於鞏固帝國大業的軍事上的深謀遠慮之舉。

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決定國家興亡的重要軍事力量,在人類歷史長

河這短暫的瞬間,東西方儘管沒有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卻是齊驅並進的,兩顆璀

璨的明珠一樣地輝煌壯麗、光彩照人。然而,人類的足跡並未在此停留,文明也在

不斷的創造中越發輝煌奪目。

當歷史的潮頭就要奔騰到21 世紀時,人類驀然回首,那三個古老的帝國早已

流星般地在夜空中隕落,所留下的只有一條不易察覺的軌跡。

但是,今天的人類並沒有因為這三個古老帝國的隕落與消失而遺忘歷史。與此

相反的是,仍在不惜一切努力去探尋它們的蹤跡,聆聽這遠古文明的足音。由於歲

月的久遠以及歷史煙塵的遮掩,今天的人類無法再辨清它們的真實面目。於是,主

觀的臆想和推測就不可避免地相繼出現了。

亞歷山大東征遠至中亞的錫爾河,已被他所建立的城堡和考古資料所證實。但

近來卻有史學家提出了亞歷山大曾進軍到中國境內,並且在西北地區修築了土長城

和城堡的推論。隨後,又有人以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普在公元前一世紀所記載的:

“公元前三世紀至二世紀羅馬東向擴土,直達塞累斯國”為依據,結合近年來在陝

西,甘肅等地出土的拜占庭和羅馬金幣的考古資料,提出了羅馬帝國同樣東征至中

國的學說。

假如此說真的能夠成立,對中國人來說不能不算作一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