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觀念。正是置於“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的思想觀念支配,秦始皇陵才坐落在驪山

之阿,而並非像酈道元所云始皇貪其多金多玉的美名,才把陵墓安置在此處的。既

然班固、酈道元、袁枚等人的歷史錯誤已被指出,秦陵地宮未被盜掘的事實基本得

到證實,那麼項羽等人究竟在陵園破壞了什麼?其破壞程度達到了怎樣的境地?《

呂氏春秋·安死》曾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相

(掘)之墓也。”並且舉例說:“宋未亡而東冢相,齊未亡而莊公冢相。”由此可

看出,關於盜墓掘家之風確實由來已久,並演化成一種職業,有些人專門就從事這

種挖坑掘洞、截路盜墓的勾當。他們“憚耕稼採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

食之樂,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寧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廣澤林藪,撲擊遏奪,

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相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與分之。”

此風在經歷了兩千年後,不但未有收斂,反而越演越烈。清代畢沅曾說:“有人自

關中來,為言奸人掘墓,率於古貴人冢旁相距數百步外為屋以居,人即於屋中穿地

道以達於葬所。故從其外觀之,未見有發掘之形也。而葬已空矣。噫!熟知今人之

巧,古已先有為之者。小人之求利,無所不至,初無古今之異也。”秦始皇陵是否

遭受過民間那些不事耕稼、專幹掘冢嗜利之徒的盜掘呢?

陵內的珍藏既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就不能沒有蠢動,陵冢封土基部逐見內縮,

不能說與此無關。但始皇陵墓堅固與艱鉅的程度,早使憑藉集團力量的項羽、石虎

等無所使其計,而細民靠分散力量的“微扣”又奈若何?

雖然陵墓地宮得以保全,但整個陵園卻在項羽開其端的兵燹中遭到了徹底的毀

滅。這次大毀滅最首要的便是燒燬了地面建築。

也許用不著想象就可知道,秦始皇陵園的地面建築目標最為顯著,因為它的顯

著,便首先成為項羽大軍洗劫和破壞的物件,那博大恢宏的寢殿、食官、門闕、角

樓和園寺吏舍在兵燹中都無一倖免。幾千年之後,當人們站在這片遺址上,仍能看

到紅燒土和木炭混雜、殘磚碎瓦與草屑相伴的淒涼殘景。

若仔細辨認,那遺址的鋪地石中箝制的木構早已化為炭跡,其西段有大型板瓦

和筒瓦俯壓地下,顯系整塊屋面坍落所致。從這些殘景中,不難想象出項羽大軍焚

燒之猛烈。而魚池的官邸建築留下的同樣是經過火焚後的一片廢墟,輝煌的麗邑城

也是經過大火烈焰的吞噬之後壯烈地湮沒於古草黃土之中的。當然,埋藏於地下的

兵馬俑也在這次洗劫中深受其害,那殘頭斷臂的秦俑大軍在重新走出那陰暗的世界

之後,總在以無聲的嗓音,向人們發出憤怒、抗爭的吶喊。

在考古鑽探中,經過部分清理的陵園建築遺址,很少有金錢或青銅器物的發現。

在發現的“樂府”銅編鐘、兩詔銅權,“驪山園”銅錘及戈、矛等銅兵器,都散見

於陵園的堆積土中。秦俑坑內的青銅兵器,按理應當與兵俑的數量相等,有近萬件

之多。這個數量無異於一個大型的兵器庫,一旦得到這些兵器,便可立即裝備軍隊,

投入戰鬥,但現在看來,俑坑中的兵器所剩無幾,若結合兵馬俑被破壞的情形來看,

坑中的兵器顯然是被擄去了。當年劉邦指責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