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兩老一位是從前武昌府的都司姓蕭,
一位是江夏縣的班頭姓陶,兩位久歷滄桑,人都非常清蔚開爽,沒事的
時候閒話當年,彼此頗為投緣。
有一天,他們買了一種酥餅請我消夜,據說這種餅是姑嫂兩人研
究出來的,既無店鋪又沒有名號,她們只是批友給小販串衚衕叫賣,大
家叫它“姑嫂餅”,後來被附近文華中學的學生髮現,大家都非常欣賞。
酥餅白色酥皮,只有燒餅一半大小,卻要賣燒餅同樣價錢,入口酥鬆微
有甘香,可惜就是太不經吃,三口兩口就一隻下肚。文華中學在武昌
算是教會學校裡的貴族學校,學生休假回家,時常大批購送家人親友,
於是其名大噪,姑嫂餅被叫成“文華餅”,原來的名字姑嫂餅反而其名
不彰了。文華餅的好處是鬆脆香腴,酥而不糜,跟山東曲阜的狀元餅
極為相似,體積方面狀元餅稍大、文華餅更為小巧而已。
筆者在讀書時期就聽舍親蔡子壁時常慨嘆說,北平樣樣都好,就
是吃不到像武昌謙記那樣滋味濃郁的好牛肉湯,當時很想將來有機會
到武昌,嚐嚐謙記牛肉到底如何好法,值得鄂省同鄉這樣念念不忘。
等後來自己到武漢工作,因為公務匆忙,反而把這件事忘了。有一天
清早,都司老蕭問吃過謙記牛肉沒有,才跟他去飽餐了一頓。
謙記牛肉開在武昌的青龍巷,蓬牖茅椽,門口沒有牌號,毫不起眼
兒,若不是有識途老馬,誰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謙記呢?他家是父母
子女家庭化的小吃店,老闆管錢,老闆娘掌灶,小老闆擔任堂倌,姑娘
管理雜物,一家四口,熙熙融融。屋子雖然破舊,可是桌椅板凳天天用
鹼水刷得一乾二淨,匙箸盤盅更是沒有絲毫油星兒。每天一早還沒開
堂(北平叫挑幌子),就有人排隊等待啦。因為店裡不寬敞,只能放下
兩大一小三張方桌,前往吃客都要拼桌並坐,充其量也只能坐十多位
客人。老友劉孟自家住漢陽,是謙記老主顧,他不叫謙記而叫它“兩張
半”,就是因為它家只有兩張半方桌而起的諢名。
謙記賣昀牛肉絕對是黃牛肉,民國二十年武漢大水,有幾天買不
到黃牛肉,他家寧可上板兒暫停營業,也不會摻點水牛或雜種牛肉冒
充黃牛出售。最初每天以三十斤牛肉賣完為限,因為生意越做越興
旺,每天向隅的人實在太多了,才增加為五十斤。他們說每天賣的牛
肉,夠一家四口的嚼裹兒(生活的意思)就得啦,為酬謝各位吃客的捧
場,才勉為其難加到五十斤,再多忙乎不過來反而耽誤主顧了。謙記
的牛肉好在不用大火,燉的時間又長,所以肉燉得特別爛,比起上海弄
堂牛肉湯尤有過之。謙記牛肉還有一項獨特作風,就是盛牛肉一律用
瓷盅而不用碗,據說是盅比碗保溫,吃牛肉的湯一定要滾熱,稍涼就有
羶氣,就影響鮮味了。謙記牛肉肌理滑香,吃時不覺有渣,湯清味正,
不放味精,所以吃完不覺口渴思飲。
謙記因為供量有限,只賣早市,當年乾旦徐碧雲在老圃組班演唱
時,最愛吃謙記牛肉,可是他有阿芙蓉癖,起不了早,只有辛苦跟包過
江買回住所去吃了。有時候我們看見徐的跟包崔二拿著罐子在謙記
排隊,那是他們老闆想喝謙記的牛肉湯了。
武昌都司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