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5部分

地方上行政機構則設五畿七道,各地設國,國下為郡,郡下為裡。

廢除官位的世襲制,並實行徵兵制。

改革力度之大,讓得到訊息的張超都為之驚歎。

這是直接廢除奴隸制,並全面實行中央集權了。

中央二官八道一臺五府制,地方則是五畿七道郡國裡制,土地制度則推行班田制,又實行全國徵兵制。

不過張超始終覺得,這些倭人步子邁太大了,這樣會扯到蛋的。

說句最簡單的,眼下的倭國內,朝中自然是蘇我氏當政,這也是倭國的傳統,公卿掌權,而地方上則是貴族和豪強們掌權。

不說別的,僅僅是部民,就佔有整個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這些人都是皇室和貴族豪強們的奴隸,他們會輕易的把這些奴隸放出來,讓他們成為平民?

再一個,土地也基本上都是皇族和貴族們的,他們願意把土地交給朝廷班田?

原來地方,都是貴族豪強們控制的,貴族和豪強們佔據著土地,表面上這些土地是國家所有,他們只是代理經營,在委任書上署名,成為名田。名田的主人是名主,於是又有小名主和大名主之分。

小名主就是那些富裕農民小地主,大名主則是貴族和地方豪強。

在以前,物部氏控制著倭國朝廷,後來蘇我氏打敗物部氏取得朝堂控制權,一直到如今,幾十年的時間裡,他們一直掌握著朝堂大權。

天皇,不過是他們的傀儡罷了。

現在蘇我氏願意主動改革,一方面是大唐給的壓力很大,二來是地方貴族豪強越來越不太聽朝廷中央的命令,這才是他真正改革的動機,說白了,就是想要攬權而已。

蘇我氏雖然是公卿專權,還沒到後來的幕府時代,武士階層控制天下的地步,但他確實也想透過這種改革,把權力抓的更緊。

只是,這改革也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了。

真正的歷史上,倭人是更晚一些時候才進行的改革,那個時候是維新派把蘇我氏幹掉後,扶立新的天皇,然後全面推行改革,號稱大化革新。

而現在,蘇我氏居然帶頭改革了,不得不說,歷史有時讓人啼笑皆非。

可就算最大的地主皇室和蘇我氏帶頭改革,下面的貴族豪強們也未必願意啊。

幾十年前,物部氏當政,實行保守政策。而蘇我氏眼界較開闊,一意改革,結果被物部氏阻攔,兩大貴族開戰,最終蘇我氏贏了。蘇我氏的族長蘇我馬子扶立自己的外甥女為推古天皇,積極實行改革。

後來,仁德太子進一步提出改革計劃,結果蘇我氏卻擔心損害蘇我家族利益而殺了聖德太子和他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可不到二十年,現在大唐的壓力下,在地方的不穩下,蘇我蝦夷卻又被迫開始帶頭改革。

地方上的貴族和豪強們,可不是一個大名主一封委任狀就能滿足的。

改革意味著舊有利益集團的損失,必然會有反對。

不過張超挺樂於看於倭國的這種變化,他們亂起來才好。

其實倭人的改革處處模仿大唐,比如班田制,就是過去大唐的均田制,甚至他們的班田農民,也是一樣要負擔租庸調的,但負責卻比大唐的重。受田每段,交納租稻兩束兩把。而調則還分為田調、戶調、付調,庸為力役和代役納物,部之,負擔很重。

就算部民過去為奴隸,可轉為班田後的公民,日子並不會更好過,相反,負擔還更重了。

這有點類似於南北朝時期貴族地主莊園裡的佃戶部曲,他們不用向朝廷納稅服役,只給貴族地主們種地納租就好了。如果變成了編戶良民,雖然分田授地,可租調和庸卻不少。

就如隋朝時均田,一個男丁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