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禹在樹皮上刻畫,唐豆一陣驚喜,急忙湊過去看大禹在樹皮上刻畫那些看上去像是符號一般的文字,開口詢問著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義。
大禹見唐豆對這些文字有興趣,乾脆用石刀在帳篷的地上將這些字一個個的書寫出來,一字一字的解釋給唐豆聽。
反正這個時期的文字數量也不多,只有幾百個字,剛剛能夠滿足日常記事所需,書寫出來也費不了多長的時間。
看到那些符號文字,唐豆急忙掏出手機,挨個字的拍照,又掏出一個小本子,將這些字認真地記錄下來,標註清楚這些看起來像是符號的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意義。
大禹看到唐豆感興趣,他冒著大雨跑到外面,不一會兒的工夫捧回來一個用於裝水的陶罐,雙手把陶罐遞給唐豆,用手指著陶罐上刻畫的十幾個文字,衝著唐豆解釋道:“亞父,這個陶罐上刻下的文字是……”
唐豆急忙攔住大禹,先是用手機拍下那些文字,馬上對比著剛剛記錄下大禹傳授的那些文字,一字一字的解讀道:“這上面刻的字是:洪斐氏納粟十七甕,薯三倉。”
唐豆抬起頭,望著大禹問道:“這個陶罐上的字是不是這個意思?”
大禹微笑著點了點頭:“亞父真是了得,這些文字正是洪斐氏收割後繳納地供後做作的記錄。尋常的時候,我們都是把這些重要的東西記錄在不易損壞的陶器上,一般的時候都是用木牌或者樹葉、樹皮來做記錄。”
手捧著這個用於記事的陶罐,唐豆忍不住哈哈的笑了起來。
解讀出來的公元前2300年的文字記錄,已經足以證明在4300年前中華民族就已經有文明存在,而不是他們認為的3600年,足足向前提前了700年,看這一回那些外國史學家們還有何話可說。
這些文字比甲骨文更提前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按照大禹他們記錄的方式,這些文字應該稱之為‘陶文’吧?
唐豆敢肯定,三位老爺子如果見到這個陶罐和這些文字,一定會欣喜若狂的。
不過唐豆自然不會滿足只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向前提前700年,上下五千年就是上下五千年,唐豆從舜帝等人口中已經得知這些文字也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在他們這一代又增補了幾十個進去,至於從哪一代開始出現的文字記錄,舜帝等人則無法給唐豆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們只知道從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有文字的記錄誕生了,舜帝自己就親眼目睹過百年前流傳下來的文字記錄,可惜,那些記錄在木牌上的文字卻無法儲存太長時間,至於記錄在樹葉和樹皮上的那些文字,更是過不了幾個月就隨著樹葉腐爛消失了。
不過,既然古人有把重要的事情記錄在陶罐上的習慣,那麼唐豆就有辦法令這些記錄著一段歷史的文字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未完待續。)
第648章 三老發飆
大禹雖然奇怪唐豆為何對這些陶罐上的文字這麼感興趣,但是他還是按照唐豆的吩咐,又收集來了三個帶有文字的陶罐送給了唐豆。
唐豆穿越回去拿回來幾個木盒,如獲至寶一般將這幾個陶罐裝進木盒裡,用好些填充物仔細的將陶罐保護好,這才將幾個木盒小心地裝進本來是裝帳篷的空包裡,跟舜帝三人告別,揹著揹包噔的一下穿越回了空中別墅。
將陶罐擺放在工作臺上,唐豆壓抑住心中的興奮,給三位老爺子打去電話,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們。
聽說唐豆拿回來記錄著公元前2300年文字的陶罐,周老馬上提議返回金陵。
周老的提議馬上得到了楊一眼和秦彥培的響應,只是楊一眼多罵了一句:“便宜狗曰的了。”
如今唐豆埋在鄴城金城侯府的那四件重器已經完全出土,這次考古活動的重大發現已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