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支摩托化部隊是蘇聯裝備並訓練的,所以有很強的反裝甲能力。比如每輛t72都會配上兩輛裝甲車與其協同……這裝甲車的作用很明顯,就是利用其機動能力打擊我軍坦克的跟隨步兵。
也就是說,我軍坦克這下要是硬碰硬的上前迎戰的話,那結果很有可能會是這樣:
先是跟隨步兵被越軍炮火及裝甲車打散……我軍59中不能一邊機動一邊開炮,也就是必須停下才能射擊。
所以這時就會出現一種十分尷尬的現像,面對越軍快速機動的裝甲車,59中這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要是打吧,很難命中裝甲車這種快速機動的玩意,最重要的還是停下瞄準時就會成為越軍t72的活靶子。
不打吧,那就得任由裝甲車屠殺坦克後的跟隨步兵。
接著,越軍坦克就可以在步兵及炮兵的配合下,輕輕鬆鬆的將我軍坦克部隊一塊塊吃掉。
這是越鬼子打的如意算盤。
當然,現實的戰鬥並不是像這樣發展的。
黃建福其實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是越軍會採用這種協同戰術來打這場坦克攻防戰。
在這方面我軍顯然實力較弱的一方……我軍坦克一沒有炮兵掩護,二沒有裝甲車配合,三坦克效能也不及t72。
這要是由我指揮的話,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打這一仗。
但黃建福這個在合成營訓練了幾年的坦克連連長卻想到了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利用5號、6號高地與越鬼子周旋。r1152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 7。12戰役(十一)
142高地附近的地形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放眼看上去較為開闊平坦,但真要是細看的話就是這一塊高那一塊低的,就像海面上的波浪一樣。
實際上不僅僅是142高地附近是這樣,一線絕大多數地方都差不多……被炮彈覆蓋數十上百遍了嘛,自然到處都是彈坑忽高忽低的,只不過142高地附近本來的地形也差不多是這樣而已所以特別明顯而已。
另一方面,就是5號、6號高地之間的那道狹谷還是“s”形的。
黃建福就是根據這兩點制定了一個“坦克打游擊”的戰術。
黃建福是這樣的分析的:
首先,因為142高地及5號、6號高地附近的地勢高低起伏,這不利於坦克在行進中射擊,同時目標的運動軌跡也很難被掌握。這個特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59中來說是有好處的,原因是59中本來在行進中就因為條件限制無法瞄準,那也就不在乎行進中的射擊條件是否更加惡劣了。
反觀這種地形卻會對蘇軍的t72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儘管其安裝了相對較為先進的火控系統。
其次5號、6號高地之間的狹谷是“s”形的,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我軍坦克駛入這條狹谷基本也就安全了。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就像我們構築坑道時往往也要拐一個彎……子彈是沿直線飛行的,如果把坑道做成一條直線到底的話,那麼機槍對著坑道口一陣掃射也就將藏身在裡頭的戰士一窩端了。
但如果拐一個彎的話,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了這個問題,甚至還可以為藏身在坑道內的戰士提供一個很好的掩體,冷不防的從彎處冒出來就朝坑道外打上一梭子彈。
同樣的道理。5號、6號高地之間的這個狹谷就相當於一個彎曲的坑道,區別只是這個坑道比較大一點,而且躲在坑道里的不是戰士。而是坦克。
於是當越鬼子的坦克及裝甲車在炮兵及步兵的掩護下氣勢洶洶的朝142高地猛撲上來的時候,黃建福並沒有迎上去。而是按兵不動。
這在兵法上就叫“避其鋒銳”,這使得原本還想大幹一場想給中